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黃河干流從甘肅起一路北上,蘭州城似一顆晶瑩的碧玉鑲嵌在“幾”字彎上。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范培珅、馬希平 編輯高雪梅
7月3日,在蘭州市七里河區拍攝的黃河邊的蘭州奧體中心(范培珅/攝)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黃河干流從甘肅起一路北上,蘭州城似一顆晶瑩的碧玉鑲嵌在“幾”字彎上。
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蘭州黃河治理蘭鐵泵站項目點,登上觀景&&,俯瞰堤壩加固防洪工程,了解當地開展黃河治理和生態保護情況。他強調,甘肅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要首先擔負起黃河上游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蘭州要在保持黃河水體健康方面先發力、帶好頭。
黃河蘭州段長150.7公里,300多萬人依水而生,蘭州兒女對母親河飽含赤誠之心。
治理河道、加固堤防,一項項舉措讓母親河安瀾。精準治污、科學治污,黃河出境斷面水質持續向好,一江清水送下游。生態之路,也是發展之路,綠色轉型為黃河生態保護、城市高質量發展帶來機遇。
顯山、露水、透綠,黃河之濱也很美。
(通訊員:宋剛 趙飛)
黃河安瀾,“凈”水深流
黃河蘭州段歷史上經常河水暴漲、大水淹田。
2022年9月,國家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黃河甘肅段防洪治理工程竣工驗收,其子項目蘭州市黃河干流防洪工程完成黃河河道治理53.9公里,新建、維修加固堤防、護岸總長達76.24公里。
“2018年至2020年,黃河上游連遇三個豐水年,一系列防洪工程確保了黃河安瀾。”蘭州市水務局副局長馮治良説。
一頭連江河,一頭連生活。河湖長們步履不停,加強巡護,為河負責。
汛期已至,蘭州市城關區靖遠路街道徐家灣社區的社區級河長楊璦禎最近忙着巡查,確保行洪安全。此前,她摸排河道問題後,社區給河洪道加裝防護網、將居民家排污口接入污水管網、清理洪道內垃圾,確保轄區內直通黃河的五條排洪道暢通無阻。
7月3日,在蘭州市城關區拍攝的黃河蘭州段傍晚景色(馬希平/攝)
“如今,人人都是河長,人人都為河水負責。”楊璦禎説,大家保護母親河的意識越來越強。
精準治污,排污口是污染物排入黃河的最後關口。作為全國黃河流域12個入河排污口排查試點城市之一,蘭州市加強黃河干、支流入河排口的排查、監測、溯源,對排污口進行“一口一策”整治。
健康的支流如同毛細血管,為黃河干流“主動脈”穩定“輸血”。
位於蘭州城區的雷壇河是黃河一級支流,過去,雷壇河下游人口密集、基礎設施落後,污水多、垃圾多直接威脅黃河水體健康。2018年,一場洪水沖毀了雷壇河污水管道,進一步加劇了污染。
2020年3月,雷壇河黑臭水體治理整改工程竣工,共安裝排污管網42.18公里,日收集污水能力5000立方米。
“500多個排污口用涂塑、防腐鋼管將污水引入主管道,主管道深埋河床2米之下不易沖毀。科學治污讓雷壇河不再黑臭,水體達標。”蘭州市七里河區水務局綜合辦主任侯孝強説。
作為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數百萬人口的城市污水給黃河水體健康帶來挑戰。以雷壇河為例,污水經管網進入污水處理廠,通過科學處理,氨氮、溶解氧、氧化還原電位等排放全部實現了達標。
走近蘭州七里河安寧污水處理廠,聞不到任何異味。這個污水廠採用全地埋式結構,當地下兩層的3條污水處理線全力運轉時,每日可處理30萬噸污水。不久後,地上部分將打造為開放式景觀公園。
蘭州市污水處理監管中心主任何明陽介紹,2020年以來,蘭州城區4座污水處理廠提升改造後,排放標準由一級B提高至一級A,每年可減排污染物1.2萬噸。
“兩個百分百”的成績單,代表着近年來黃河蘭州段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黃河干支流、省控斷面水質優良率100%;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黃河干流(蘭州段)各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今年1至6月,出境斷面水質綜合評價達到Ⅰ類。”蘭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王立吉介紹,通過與上下游城市建立跨界水污染聯防聯控機制、交叉執法檢查,確保了一河凈水送下游。
生態造福,河水生金
在黃河蘭州段南岸的水車博覽園,一輪直徑16.5米的木質水車緩緩轉動。據地方志記載,蘭州建造水車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人們創造出不易朽、操作便捷的黃河水車,黃河水沿着葉板、水鬥、木槽流入土地灌溉,這是蘭州市黃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
沿黃流域農業灌溉發展至今,黃河水車已成為文化遺産,節水灌溉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成為人們發展現代農業的良方。
7月26日,在蘭州市城關區拍攝的黃河水車夜景(范培珅/攝)
近期,位於蘭州市永登縣的十萬畝有機果蔬産業長廊,麒麟西瓜、食葵等作物長勢喜人。這些産自黃河一級支流莊浪河流域的近20萬噸有機果蔬將直供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及長三角地區。
“曾經的大水漫灌不利於長遠發展。”農民季代平最近忙着在永登縣大同鎮高岑村的瓜地裏管護滴灌管道,在他看來,現在使用的滴灌、管灌、噴灌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可以隨時調整用水量、肥料比,有效緩解了當地水資源緊缺、土壤鹼性大的問題。
祖祖輩輩長在黃河灣,精打細算用好每一滴黃河水。以水定地,節水優先,蘭州市在重點灌區加強農業用水管理和現代化改造,提高用水效率,年新增節水量427.77萬立方米。
護好水、用好水,帶來的是綠水青山、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整體變化。
黃河將蘭州城區一分為二,黃河蘭州段南北兩岸的皋蘭山和白塔山被稱為“南北兩山”。翻看20世紀50年代蘭州老照片,南北兩山地表裸露,甚至難以找到幾棵像樣的樹。
曾經,市民們挑水上山植樹造林,甚至冬季背冰上山埋進樹坑,等待入夏融化後潤澤樹木。
如今,山河相融,南北兩山盡顯碧綠姿態。
7月26日,在黃河蘭州段拍攝的白塔山及中山橋夜景(范培珅/攝)
“經過70多年持續綠化建設,黃河提水灌溉工程為南北兩山增綠加速。蘭州累計建成電力提灌工程139處,上水泵站389座,調蓄水池751座,敷設各類管道3818公里。”蘭州市林業局局長嚴振德介紹,南北兩山綠化面積62萬畝,成活各類樹木1.6億株。
生態向好,人在景中,生機無限。
四季輪迴,黃河邊發生着不少趣事。冬天,成群的水鳥來到黃河蘭州段越冬;轉暖後,沿岸的濕地公園植被豐茂,綠意盎然。市民們晨練如在“氧吧”中,傍晚兩岸歌聲陣陣,妙舞上演。
7月3日,在蘭州市安寧區拍攝的黃河沿岸的銀灘濕地公園(范培珅/攝)
蘭州牛肉麵是刻在每個美食家味蕾上的西北味道。《蘭州牛肉麵大數據報告》顯示,蘭州市705條道路中有453條道路上開有牛肉麵館。
曾經,一些沿街牛肉麵館的剩湯、餐廚垃圾難以集中收集,門口氣味難聞,不僅造成下水道堵塞,下雨時,殘余油脂還會通過排雨口流進黃河。
如今,這個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每天,甘肅馳奈生物能源系統有限公司的餐廚垃圾車穿梭市區,50多輛車每天在主城區收集餐廚垃圾近350噸。
在甘肅馳奈的處理廠區,廚余垃圾經發酵轉化後成為微生物肥、有機酸土壤調理劑、土壤修復菌劑等産品,使用後可以提升土壤肥力,讓植物根莖有效吸收養分。
“科學、綠色、循環的餐廚垃圾處理模式,有效地保護了土壤和黃河水體。”甘肅馳奈生物能源系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韓傑榮説。
從淺綠走向深綠,綠色新興産業在蘭州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僅在蘭州高新區,就有生物醫藥公司200多家,在西北地區形成了有影響力的生物醫藥産業集群。五年來,蘭州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翻了兩番多,經濟發展更綠色。
城河相融,風光無限
每天清晨,黃河蘭州段上的20多座橋梁車流如梭。110多年前,蘭州黃河鐵橋的通車結束了黃河上游千百年來沒有永久性橋梁的歷史,讓兩岸的人不再用羊皮筏子、冰橋、浮橋過河。
“兩山夾一河”的地形讓蘭州市面臨土地資源緊缺的局面,而一座座橋梁橫跨黃河兩岸,蘭州得以城河相融,成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山水之城”。
走進蘭州城市規劃展覽館,由著名城市規劃專家任震英主持編制的《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1954-1972)》十分醒目。規劃以黃河為發展軸,構築了跨越達30公里的大尺度“帶狀組團式”城市空間結構框架。
自此,蘭州市歷版城市規劃都非常重視山城關係和城河關係。
“蘭州城市發展離不開黃河。黃河蘭州段水生態安全重點在山,根子在林在草,命脈在河洪道系統。”蘭州市自然資源局總工程師張傑介紹,蘭州城市規劃始終尊重自然本底特徵和山河稟賦,優化城市疏密相間、高低錯落的沿黃城市天際線,顯山露水,呈現“總體美”。
正如任震英所言:“城市是由人、自然與建築組成的綜合環境,應有機地結合、融為一體。”
濕地靈秀、水鳥掠過。作為商業綜合體快速發展的城市西移重心,蘭州市黃河沖積灘區域變化翻天覆地。
蘭州市七里河區馬灘區域北臨黃河,昔日的韭黃地、河灘地和矮亂房屋如今變為道路縱橫、高樓林立、景觀怡然的繁華都市。
隨着蘭州市主幹線之一深安大道連通深安黃河大橋,以及中國首條下穿黃河的地鐵——蘭州軌道交通一號線開通,蘭州城市中心西移速度加快,馬灘區域成為城市拓展的主要區域之一。
7月3日,在蘭州市七里河區拍攝的深安黃河大橋(范培珅/攝)
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濕地、小游園、休閒公園讓城市與自然相融;7.6公里的沿黃河文化旅游帶開懷迎客,黃河樓、蘭州老街、甘肅簡牘博物館沿河分佈,省級文化中心、體育中心也坐落在此。
6月初,4萬名來自海內外的馬拉松選手在距黃河約百米的蘭州奧體中心開跑。隨着跑者的腳步,目光掠過黃河風情線大景區沿線的公園、雕塑、橋梁、泵站、碼頭、船舶等各類景觀,文體旅游讓黃河之濱煥發青春活力。
在2023蘭州馬拉松線路約1/3處,黃河母親雕塑佇立於黃河南岸,靜靜地守望城市日新月異。“看看黃河水的顏色,再看看我們的膚色,就知道雕像選用花崗岩是為了表現黃河水和炎黃子孫。”蘭州黃河風情線大景區游客服務中心講解員陳國麗説,雕像與身後的山水融為一體,向世人訴説黃河千百年來的滄桑巨變。
蘭州,在黃河和歷史中感受自己的絢麗多彩。除了黃土、綠山,經過多年治理,蘭州已穩定退出全國十大空氣重污染城市,迎來“蘭州藍”。
天空湛藍,綠意蔥蘢。黃河邊精緻景觀以點帶面、串點成線,讓人們深切感受到黃河之美。
市民頗有體驗感的是,黃河蘭州段核心區打造了20公里健身步道循環圈,增添了羽毛球、籃球、乒乓球等場地。“黃河邊的塑膠跑道、健身步道人氣很旺,大家都喜歡來這裡鍛煉身體。”馬拉松愛好者徐世海説。
7月3日,在蘭州市城關區黃河岸邊,演員在黃河之濱百日音樂展演上表演(馬希平/攝)
在老一輩人看來,黃河之濱生態向好來之不易。70歲的市民汪振興駐足在百日千場音樂展演前饒有興致地拍短視頻。他説:“我給黃河邊的音樂展演起名為‘時令音樂會’,要像珍惜時間一樣,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態環境。”
7月19日,在蘭州市城關區黃河岸邊,游客觀看黃河之濱百日千場音樂展演活動的演出(范培珅/攝)
盛夏的傍晚,黃河之濱晚風拂面,好不愜意。游客乘坐羊皮筏子、遊船,感受西北城市的水域風情;食客們在茶攤把酒言歡、談笑風生,一杯啤酒裝滿西北人的灑脫與爽朗。
7月27日,主播在黃河蘭州段中山橋附近進行網絡直播(馬希平/攝)
黃河悠悠,依然朝氣十足吸引年輕人親近她。循着民謠《你好,蘭州》的聲音可以看到,少男少女們在黃河邊拿起手機直播,用唱歌、彈吉他、吹薩克斯的方式向天南海北的網友分享黃河之濱的魅力,網友不禁點讚:黃河之濱,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