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張掖市生態環境局採取網上受理、網上評估、網上審批等“雲服務”模式,全力助推建設項目環評審批再提速,助推全市重大項目建設。
雲指導 諮詢“零距離”
依託張掖市環評審批服務平台,對建設項目選址選線、産業政策、産污節點、環保措施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電話、微信、網絡視頻等多渠道多方式開展“雲上指導”服務,最大限度節省企業的時間和人力成本。
實行“一對一”精準對接和清單化管理服務模式,對甘肅普慧爾新材料有限公司年産101500噸精細化工産品及副産品項目(一期)等全市無機化工、醫藥、農藥、肥料製造、有機化學原料製造行業4個重大項目,在專家開展技術評估前徵求社會意見,及時將徵詢意見函告縣區政府及建設單位等,推進重點項目環評工作進度。
雲評估 實現“零接觸”
積極推行環評技術評估“零接觸”服務,全面實行環評技術評估在線受理、線上評估。疫情期間,採取會前對項目現場錄製視頻在技術評估會上在線播放,建設單位、環評編制單位和其他參會單位視頻連線匯報情況,參會專家對項目環評報告線上技術評估,對報告中的疑問和存在的問題與相關單位線上交流探討的模式,節省評估成本。
本輪疫情以來,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完成高&高崖子灘百萬千瓦級光伏發電基地20萬千瓦光伏(升壓站及輸電線路工程)項目、華能山丹東樂北灘500兆瓦/1000兆瓦時共享儲能電站項目和張掖市中醫治療康復中心建設項目等6個項目的環評技術評估,助推重大項目落地盡快實施。
雲反饋 跑出“加速度”
在受理審查、技術評估、修改完善環節採取網絡在線的方式反饋問題清單,促進項目建設快速推進。項目技術評估結束後,及時將技術評估情況、評估結論上傳張掖市環評審批服務平台,同時書面函告項目所在地縣區政府。將技術評估會上專家和相關參會部門提出的修改意見第一時間告知建設單位和環評編制單位,修改完善後進行在線覆核。
實行環評技術評估倒計時管理,要求環評編制單位環境影響報告書在技術評估會後7個工作日內修改完善,環境影響報告表在技術評估會後5個工作日內修改完善,單個項目環評技術評估由原來的25個工作日縮減至目前的15個工作日以內,環評技術評估時限大幅縮減,項目環評服務跑出了“加速度”。
雲審批 打出“組合拳”
建立“互聯網+政務”的服務模式,構建“一網辦、一站式”的審批服務流程。項目環評技術評估完成後,由建設單位登錄甘肅政務服務網網上提交申請資料,審批部門網上受理、網上審批,審批過程納入電子監管和實時監察,審批部門網上接件、審查、公示後在承諾時限內完成審批,批復文件掃描件同步通過網絡上傳審批平台,紙質版文件以快遞或掛號信方式送達建設單位,實現環評項目“一窗受理”“一網通辦”,通過數據“多跑路”讓企業“少跑腿”甚至“不跑腿”,讓企業切身感受到“全程網上辦、全程無需跑”的便利體驗,大幅提高審批效率。今年以來,已為全市311個重點建設項目辦理環評批復,有力推動全市重大建設項目“快上馬”。(成健、趙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