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環繞的武都區裕河鎮。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劉健
綠色是新時代發展的亮麗底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隴南市武都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綠色發展作為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着力做好“兩山”文章,實現綠色崛起。
近日,記者來到武都區。車輛沿蜿蜒的公路前行,一路上,蟬聲鳴鳴,滿目蒼翠,雲霧在群山峻嶺間流淌,城市的喧鬧漸行漸遠。
在武都區琵琶鎮,茂林深處隱約可見一處古色古香的村落,這便是有着100多年歷史的張壩古村。
村子規模並不大,依山而建。一座座老宅院青磚灰瓦、錯落有致,顯得樸實素雅。一處院墻外,矗立着一株直徑近一米、有着800多年樹齡的菩提樹。古樹歷經滄桑,盤根錯節,更為這裡增添了幾分歷史的厚重感。
“這個村子的民宅都是清末時期的建築,留存完好的共有28戶。”琵琶鎮幹部冶江燕介紹道。
前幾年,為改善張壩村人居條件,武都區在古村對面建設了新農村,全體村民喬遷新居,古民宅自此閒置。
張壩村周邊青山環繞,綠水潺潺,保護古村落、發展生態旅游産業成為當地加快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拓寬群眾致富路的重要途徑。
“我們加大了對張壩古村落的保護和宣傳力度,積極探索發展生態文旅産業,相關非遺和民宿項目開發目前已進入商業洽談當中。”冶江燕説。
離開張壩村,車行約半小時,便到了裕河鎮。
“歡迎來到動物的樂園、植物的天堂——裕河。”一見面,裕河鎮黨委書記王松青就介紹起裕河的基本情況。
裕河是武都區最南端的一個鎮,這裡海拔最高處2300多米,最低處僅為660米,常年吹拂的亞熱帶季風,孕育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旅游資源。不過,因山大溝深、交通不便,長期以來,裕河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
“路沒有修好前,有一年我在武都市區參加了一個全省性的會議,會後,省上來的人都到蘭州了,我還在回裕河的半路上。”回憶起以前的交通狀況時,王松青感慨萬千。
過去十年,隴南公路持續換擋升級。特別是近幾年,隨着一大批高速公路、國省幹線和縣鄉公路的加快建設,包括裕河在內的武都區各鄉鎮有了加快發展的硬支撐。
“現在,沿着高速公路和升級後的縣道,兩個小時就可以從武都市區到裕河鎮。正在修建的缽羅峪梁隧道通車後,時間還能再節省40分鐘。”王松青説。
交通改善了,怎麼才能加快發展,成為擺在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立足生態資源優勢,實現綠色發展。”裕河鎮在科學謀劃和積極探索中找到答案。
在武都乃至整個隴南,裕河的生態環境都是數一數二的——這裡森林覆蓋率高達87%,負氧離子平均含量為每立方米26000個,一些區域甚至達到37000個;境內坐落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動植物資源豐富,擁有金絲猴、大熊貓、林麝、羚牛等珍稀野生動物以及珙桐、紅豆杉等珍稀野生植物,各類動植物超過2000種……
立足生態資源優勢,裕河拉開了生態産業化和産業生態化的序幕,茶産業便是其中之一。
“這裡氣候好,山清水秀無污染,茶葉的甜度高,口感很好。”在裕河鎮隴福春茶廠,生産負責人詹良通説。
隴福春茶廠是裕河近年來從福建引進的一家集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茶産業項目。它的到來,改變了當地長期以來茶葉加工主要依靠手工的歷史,同時也將採茶時間由以前的春季變為一年四季,既提升了當地茶産業的加工能力,又提升了茶業總産量,增加了茶農收入。如今,裕河茶葉種植總面積達到了1.8萬多畝,茶産業已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立足生態資源優勢,裕河還在積極謀劃做強做大文旅康養産業。
“通過加快開發白沙溝、八福溝兩大景區,打造‘萬家燈火’景觀,吸引更多的旅客來裕河休閒旅游觀光,進一步帶動特色農業産業發展。”王松青説。
裕河及張壩的發展也是武都實現綠色崛起的縮影。
十年來,武都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因地制宜發展綠色有機産業、金絲崖蜜、休閒農業等産業,積極探索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新路徑。以茶産業為例,目前,全區茶葉種植面積近3.25萬畝,引進了包括隴福春茶廠在內的4家茶葉加工企業,成立各類茶産業農民合作社11家,茶産業年生産總值超過1億元。
與此同時,武都區還進一步挖掘區域內自然山水、歷史人文、田園村鎮、特色風物、茶園觀光等旅游資源,謀劃實施了以五馬鎮、裕河鎮為核心,輻射琵琶、洛塘、楓相等鄉鎮的裕河景區建設項目,着力發展文旅康養産業,打造功能複合、配套完善的生態文化旅游區和“一站式”旅游目的地。
“隨着‘雙碳’目標的提出,武都正突出創新驅動,拓寬‘兩山’轉化渠道,積極打造全國碳匯儲備基地和碳匯項目儲備區,做大做強碳匯産業。”武都區相關負責人&&。
武都綠色發展的路越走越寬。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蹇勇德 左玉麗 劉健 陳多 王佔東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李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