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排排標準化牛舍、羊舍依次排開,一頭頭膘肥體壯的肉牛悠閒地吃着草料,一個個飼草包和處理後的廢料包整齊碼放,不遠處則是收割完青儲飼料的廣袤田野……在臨夏縣興華牧業有限責任公司養殖基地,“牛羊飼養+玉米種植+牛糞還田”循環産業鏈正在帶動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提升。
該公司位於臨夏縣尹集鎮尹集村,是一家以肉牛、肉羊育肥,飼草料種植加工為主的綜合性企業。近年來,公司依託臨夏縣畜牧業發展優勢,按照“發展牛羊養殖、助推産業振興”的發展理念,通過土地流轉、吸納務工、收購農産品和技術指導等方式帶動周邊農戶增收,目前,帶動種植養殖合作社及家庭農場12戶、群眾420戶,為全縣鄉村振興發揮了積極地示範帶動作用。
近日,記者通過消毒通道進入牛羊養殖區域看到,8棟雙列式標準化牛舍和2棟羊舍被松樹環繞着,圈舍內鋪設了易於清潔且防滑的材料,陽光從頂部以及高處通風口照射進來,既增加了暖意又利於通風排氣,工作人員正駕駛飼喂車在圈舍內投放飼草。一旁的飼草棚裏堆滿了打包整齊的乾草料,飼料收割加工打包機械和廢棄物處理等相關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目前,該養殖基地存欄肉牛562頭、肉羊540隻,去年出欄肉牛1200多頭、肉羊2200多只。
公司負責人趙璽以前在外地當過貨車駕駛員和保安教練員,看到臨夏縣&&牛羊養殖獎補政策大力扶持養殖業後,返鄉接手了父親創辦的養殖場。近幾年,國家&&的相關文件中提到“推進畜禽糞污、秸稈、農膜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綠色種養循環農業、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等信息,讓趙璽腦的想法更加堅定:當地産的青貯玉米等當飼料養牛,降低飼養成本;牛糞通過無害化處理後,作為有機肥用於飼草種植,提高農産品品質和效益,打造種養循環、綠色生態農業。
“尹集鎮周邊有豐富的玉米秸稈,我們流轉土地1100多畝種植飼用玉米,引進玉米秸稈收割、打捆、包膜生産設備20多&(套),年收貯玉米秸稈4000多畝,生産優質青貯(裹包)飼料近1.5萬噸,在滿足自身需求外,向周邊養殖場戶和甘南等地銷售優質裹包全貯飼料5000多噸。”趙璽自豪地介紹着專門為牛羊配製的“營養餐”。同時,公司還輻射帶動周邊300多戶群眾發展牛羊養殖,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産經營模式,帶動當地農戶穩定增收。養殖業避免不了各類污染,如何解決這一難題?“該公司引進標準化有機肥加工設備,建設堆糞棚和堆糞發酵車間,用好氧堆肥技術處理廢棄物,有效降解牛糞中的有機物質,殺滅病原體和蟲卵,減少惡臭排放,將有機廢棄物轉化為優質肥料,促進土壤養分循環,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目前,年可處理牛糞1200多噸,可生産優質有機肥8500噸。除供應飼草種植外,還可用於附近高原夏菜種植。”該縣畜牧中心副主任何振虎介紹説。
種植為起點、秸稈變飼料、糞污變資源,臨夏縣大力推行這條生態循環産業鏈,扶持縣內4家肉牛養殖龍頭企業建成有機肥加工生産線,處理本企業及周邊養牛場養殖糞污,並與高原夏菜種植企業簽訂有機肥購銷訂單。指導中小型養殖場(合作社)建設堆糞棚5672平方米、積污池2920立方米,全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85.08%,有效促成全縣畜禽糞污“生態包袱”向“綠色財富”的轉變。 (記者 趙好飛 梁永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