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甘肅 > 正文
2024 11-18 11:39:19 來源: 民族日報

奏響鄉村振興曲——臨夏縣建設國家鄉村振興示範縣見聞

2024-11-18 11:39:19     來源: 民族日報
字體:
分享到:

景色宜人的臨夏縣土家鎮辛付村。

    2022年以來,我省聚焦主導産業培育、和美鄉村建設、農村設施服務改善、鄉村治理效能提升等重點工作,匯聚資金、人才、技術、信息要素支撐,高標準、高起點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包括臨夏縣在內的我省6個縣區,成功創建農業農村部認定的鄉村振興示範縣。

    如何統籌推進鄉村産業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在臨夏縣廣袤的田野上,到處呈現着生機和活力,特色産業遍地開花,農業龍頭企業日益壯大,農業産業園項目加速推進,現代農業持續釋放發展活力……通往鄉村振興的“幸福路”在全域延伸。

    夯實産業基礎 農業高質高效

    空氣中瀰漫着清甜的果香,綠色藤蔓間,一顆顆圓潤飽滿的小番茄點綴其中,長勢喜人……在臨夏縣蔬菜種植示範基地及育苗中心內,培育着26個蔬菜品種的種苗800萬株。

    蔬菜種植,育苗先行。在這裡,通過智能化、標準化、工廠化育苗,滿足了基地自身種植的需求,還解決了全縣廣大種植戶育苗的難題,完善了“育苗、定植、采收、加工、儲存、銷售”的蔬菜産業鏈條。“蔬菜集約化育苗600多畝,每年可向全縣及周邊縣市提供優質種苗2.5億株。”臨夏縣遠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技術主管馮浩説。

    育苗中心配套水肥一體化、數字化智能控制、全自動蟲情墑情苗情測報和點播採摘噴灌滴灌系統,對育苗過程的全面監控和調控,實現了對育苗環境的精準控制,確保育苗過程的高效穩定。“可縮短育苗期10至20天,實現錯峰育苗的集群發展,有效防範育苗質量不高、出苗不齊等問題。”臨夏縣農業農村局農技中心何振龍介紹,通過“政府建設+企業運營+村集體分紅”的運營方式,一方面讓蔬菜種植主體減少成本投入,另一方面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

    臨夏縣利用自然稟賦,建設了一批優勢産品集中度高、發展前景廣、産業鏈關聯度高、帶動農戶持續增收能力強的蔬菜主導産業。在農業科技園區、北部垣區、中部川區、西南片區等集中流轉土地,20個鄉鎮建成了90個高原夏菜種植基地,全縣種植蔬菜15.5萬畝,連片規模種植西藍花、松花菜、豆苗、荷蘭豆、娃娃菜等20多個品種,遠銷廣東、福建、山東、香港等地。

    “我們錯茬錯峰種植蔬菜,可從4月到11月連續採摘。今年蔬菜品質好,估計産值7000萬元。”臨夏鑫河州垣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岑昌榮説,公司在先鋒鄉種植2500畝菜心、茼蒿、娃娃菜等,以訂單方式銷往廣州等地。

    豐富城裏“菜籃子”,鼓了農民“錢袋子”。“在這裡打工比以前種地輕鬆多了,收入有保障,一天100塊錢,一個月至少能掙2500元,掙錢顧家兩不誤。”先鋒鄉前韓村村民魯振煥説,家裏3畝地流轉出去後,就在附近的大棚裏打工,每年收入近3萬元。

    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中,農民獲得土地流轉費的同時,還能就近務工或外出打工,實現雙重收入。“自從家裏的7畝地流轉後,農閒時我到城裏打工,每年能賺兩三萬元,農忙時回村到合作社幹農活,每年還能賺一萬多元。”前韓村村民蔣元嘗到了甜頭。

    臨夏縣集中財力支持鄉村振興,近三年年均投入各類資金9億元,佔年度縣級財政支出的20%以上。流轉土地9萬多畝,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特色産業,去年特色農業産值達24億元。

    一二三産融合 激活發展動能

    臨近中午,先鋒鄉前韓村“農家樂”迎來食客。客人等待飯菜上桌間隙,一碗色澤金黃的黃酒下肚,全身都暖和起來。

    河州黃酒是臨夏地區特有的釀造特産,釀造技藝歷史悠久。憑藉父輩傳下來的手藝,90後的仲小善回鄉創業,“縣裏對每戶農家樂補貼5萬元,並對村容村貌大改善,全村發展休閒農業。”他以黃酒為招牌,將農房變客房,開起了“黃酒人家”。

    空氣中氤氳着酒的芬芳,核桃樹掩映的特色小院中,仲小善的作坊映入眼簾,各類黃酒産品整齊擺放在顯眼的位置。“純糧釀造,沒有任何添加。”仲小善介紹,自家釀製的黃酒,選取上等黃小米蒸煮後,拌酒曲、大曲和甜曲涼米,密封發酵至少半年,優良品質的黃酒獲得了不少固定客戶,仲小善每年釀製100多缸,一缸能出160至170斤酒,每年銷量8噸左右。

    游客熙熙攘攘,自駕游的車輛絡繹不絕,不少游客的汽車後備廂裏都裝了黃酒。來自陜西的馬維説,“聽説過河州黃酒,這次親口品嘗,口味酸甜,酒香純正,作坊也很規範。”臨走時,他買了5陶罐捎回家。

    農旅融合、産村互惠。臨夏縣農旅産業逐步興起,打造鄉村旅游示範村7個,去年接待游客86萬人次、旅游收入3億元;今年截至目前,接待游客115萬人次、旅游收入5億元。

    産業園區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載體。位於土橋鎮曹家村的臨夏縣國家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正在建設中。入駐企業臨夏州伊客拉穆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廠房一期已竣工投産。“公司現在使用的科研樓、廠房、冷庫、污水處理站等都是園區專門為新項目入駐建成,企業實現了拎包入住、快速投産。”伊客拉穆清真食品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張芬説。

    生産車間裏窗明几淨,着裝整齊的員工各司其職,七條速凍調理食品生産線開足馬力生産,牛肉攪拌成肉泥,隨後被定型成一顆顆牛肉丸,入水煮熟之後迅速降溫,再進行包裝。“這是早上剛剛從屠宰場送來的新鮮牛肉。”工作人員介紹,公司在多家平台開設線上店舖,開展直播帶貨,依託完善的中轉分倉、冷鏈物流體系,實現一件代發、全國3天到貨,年銷售額可達1.2億元。

    臨夏縣謀劃實施鄉村振興5大工程39個重點建設項目。截至目前,39個項目中的4個項目已於2023年底完成年度建設任務;已開工建設38個項目,開工率97.44%。

    建設善治鄉村 鄉村宜居宜業

    “開飯了。”正值飯點,臨夏縣先鋒鄉前韓村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的食堂裏飯菜飄香,青菜、肉片、豆腐、魚湯等葷素搭配。餐桌前,老人們圍桌而坐,共進午餐、閒話家常,其樂融融。88歲的馮文花是養老中心的常客,“歲數大了,子女也不在身邊,走路幾分鐘來吃飯,很是方便。”她説。

    “來這裡吃飯的老人有60多人。”先鋒鄉黨委副書記、鄉長張英明説。

    不止一日三餐,腰酸背痛在中醫閣進行針灸或按摩治療,閒暇時間在棋牌室打會牌、練練字,喜歡唱歌跳舞的也有音樂室……村裏不少老人&&,閒暇時間都來這裡。

    老有所養只是前韓村幸福生活的一個片段。如今,前韓村告別了長期以燃煤取暖、柴火做飯的日子,全村自來水入戶率、道路硬化率、網絡覆蓋率、義務教育入學率、醫療、養老參保率均達到100%,近200戶村民接通了天然氣,公交車通到了家門口……

    臨夏縣推進宜居宜業鄉村建設,累計創建示範村24個,硬化路村社全覆蓋,自來水入戶率達到100%,2萬戶冬季清潔取暖項目目前已完成8039戶,動力電和互聯網實現了村村通,人居環境大幅改善,農村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鄉村之美,不僅美在外形,更要構築文明鄉風之“魂”。土家鎮辛付村在“治”上同步求突破,成為名副其實的“幸福村”。

    村民齊海燕、潘尚蓮是兩鄰居,過去時常因幾分耕地邊界發生矛盾。“兩人為搶佔耕地,不是你在我家種小蔥,就是我在你家種玉米,趁着對方不注意再互相拔掉,為此爭吵不休。”辛付村包村組長齊永霞和村幹部數十次上門調解,因雙方互不讓步,糾紛一直未徹底解決。

    今年,村裏再次邀請雙方來到村委會議室召開調解會,向兩人宣傳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部分內容,並提議由村委會修建寬為20厘米的水渠,將雙方耕地隔開。隨後又從村裏鄰居的情理角度單獨勸説,最終雙方同意此意見,握手言和。

    目前,臨夏縣線上全覆蓋推廣“七彩先鋒”智治模式,線下建立“1+N”網格化管理機制,構建了黨建引領、數字賦能基層“德治、法治、自治、智治”相融合的治理體系。(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朝霞 王思璇)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