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縣大樹鄉黃家村(原塔拉務村)——這片曾經因村民整體搬遷而荒蕪的土地,如今在滴管技術的助推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近日,在該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馬明才的帶領下,記者走進黃家村,兩個相隔不遠的蓄水池吸引了記者目光。據介紹,這兩座蓄水池是該地區農業轉型的關鍵,蓄水池的建成使2000多畝土地有了穩定的水源,連接的滴灌設施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有力保障。
“為了解決土地乾旱缺水問題,縣上在黃家村引進水肥一體化技術,鼓勵種植企業把4500立方米的蓄水池利用起來,通過滴灌使供水供肥一體化,實現了千畝滴灌全覆蓋。今年,馬鈴薯有望實現畝産4000斤以上。”馬明才説。
近年來,通過該縣農業農村部門和大樹鄉政府的共同努力,加上山禾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的參與,2000多畝撂荒地實現了綠色轉型。山禾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白海龍説:“在縣、鄉相關部門關心和支持下,企業獲得了技術、資金和人才等多方面支撐,保障了項目的順利實施,改變了當地農業面貌。”如今,馬鈴薯、玉米、小米及藏紅花等在這片土地上向陽生長,即將迎來豐收季。
有了水,乾旱貧瘠的土地就有了希望。隨着豐收季的臨近,大樹鄉的村民滿懷期待,黃家村黨支部書記汪佐光説:“經過3年的發展,群眾的種植技術步入正軌,滴灌全覆蓋,今年馬鈴薯有望實現增産,帶動百餘戶群眾獲得種植收益。” (記者 趙淑嫻 通訊員 馬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