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盛夏,祁連山下,肅南縣如同一位身着翠綠長裙的仙子,輕輕鋪展在甘肅西部的廣袤大地上。鳥鳴聲聲,溪水潺潺,仿佛是大自然最悠揚的樂章,為肅南的生態文明建設奏響了序曲。
走進祁連山國家公園自然博物館,光與影交織出一幅幅生動的生態畫卷,從冰川雪原到草原森林,從珍稀動物到奇花異草,無不展示着祁連山生態系統的豐富多樣與脆弱珍貴。“雪豹作為祁連山的旗艦物種,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近年來,隨着祁連山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雪豹也是成群出現,漸漸進入大眾的視野。”講解員引領每一位參觀者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與生態對話,與科學對話。
“這裡收集了祁連山動物、植物、礦産等各類自然標本1000余件,為‘零距離’接觸生態和沉浸式體驗祁連山自然之美提供了場景。”祁連山國家公園自然博物館講解員李夢皎説,多年難覓蹤跡的珍稀物種在祁連山頻繁現身,雪豹、藏野驢、白唇鹿、馬麝、岩羊等大型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上升,很多野生動植物也在這裡築巢安家,成為肅南縣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有力證明。
各類野生動物頻繁現身的背後,是肅南縣持續開展退化草原生態修復治理、水環境保護、營林造林等生態環境優化工作的結果。“肅南縣委、縣政府堅決扛牢守好國家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政治責任,全面加大祁連山生態保護力度,先後實施甘肅省祁連山北麓生態環境水源涵養林生態保護和修復治理、退化草原修復治理、祁連山國家公園自然博物館建設等重大修復工程,通過重大生態工程的實施,使‘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縣林業和草原局三級調研員彭吉庭&&。
每年夏天,隨着氣溫升高,山區牧草逐漸豐美,牧民們會將牛羊從冬春季牧場轉移到海拔更高、氣候更涼爽的夏季牧場,讓牲畜能夠享用到充足的牧草。而到了秋季,氣溫下降,牧草減少,牧民們又會將牛羊遷回冬春季牧場,以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為減輕天然草原放牧壓力,我們通過實施草畜平衡、輪牧休牧等科學養殖模式,既保護了草原生態,又促進了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肅南縣林業和草原局高級畜牧師祁曉梅介紹,通過實施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現已引導農牧民走出了一條“天然放牧+舍飼養殖+異地借牧”相結合的畜牧業轉型之路,為現代草原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可借鑒、可複製的“肅南經驗”。
與此同時,在肅南縣蜿蜒流淌的河流與星羅棋佈的湖泊之畔,總能看見河湖長們忙碌巡河的身影。正是在河湖長們兢兢業業的努力呵護下,全縣河湖生態持續改善,為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和諧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強化河湖長制工作中,全縣各級河湖長累計巡河湖4682人次,巡河率達60%以上;在打造新時代節水型社會建設新標杆工作中,持續推進相關工作,至目前,全縣節水器具普及率達85%以上,全縣再生水利用率達46.29%。”肅南縣水務局節水型社會建設中心主任李春林的話語中充滿了自信。
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肅南縣堅決扛起築牢國家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政治責任,在完成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集中整改整治的基礎上,依託生態資源優勢,加快生態文明示範區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1102.26萬畝草原禁牧、989.64萬畝草原實行草畜平衡,全縣水土保持率達84%、天然草原植被蓋度達70.3%、森林覆蓋率達10.41%,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89%,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獲批全國首批50個國家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之一,探索建立全國首個內陸河流域水生態補償機制,首批160.6萬畝林草碳匯項目獲得交易資金1360萬元,真正實現了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