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近在家門口,就業緊挨村子旁。山丹縣清泉鎮城北村毗鄰特色産業種植示範區,這裡的蘆筍種植基地吸引了大批周邊農戶前來上班。

特色産業種植示範區依託該縣萬畝富硒土壤農田資源,隨着生産規模的不斷擴大,近年來為返鄉農民工及周邊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大批就地就近的就業崗位。在城北村,在示範區工作的“上班族”已不在少數。
得益於建在家門口的示範區,眾多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這不僅讓示範區務工人員趨於穩定,同時也確保了周邊群眾住得安心、就業無憂,實現了企業和群眾的“雙向奔赴”。
走進蘆筍種植大棚,縣農投公司技術員尹超正仔細地記錄着每一株蘆筍的生長數據。“在清泉鎮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有20畝的試驗大棚。今年已是第二年,部分蘆筍已經可以采收了。”只見他時而測量蘆筍的高度,時而檢查蘆筍的莖稈粗細,神情專注且認真。

近年來,山丹縣錨定自身産業優勢,着力培育壯大“薯、草、菜、羊、馬”五大富民産業,不斷優化農業産業結構,因地就勢,大力拓展蘆筍特色産業,群眾增收致富道路越走越寬。
仲夏時節,原本是一年中外出務工人員最多時候,但清泉鎮特色産業種植示範區周邊的大部分人卻沒有外出,他們在示範園裏找到了一份種植、養護和採摘蘆筍的工作。農戶張安軍便是這個産業園裏的“上班族”,可觀的勞動收入讓他很欣慰。
自己掙到錢後,張安軍便帶來周邊村社的農戶,帶領他們一起在家門口上班。

據了解,蘆筍種植屬於勞動密集型産業,諸如移栽、除草、施肥、採摘等工序,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這裡通過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産業發展模式提供1000多個就業崗位,帶動廣大農戶積極參與設施農業發展,為建設和美鄉村賦能增效。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苗苗”,已然成為全縣群眾增收致富的“香餑餑”。
隨着家鄉的發展變化,離家近、待遇好的本地就業崗位成為大家的首選。該縣通過積極發布企業招聘信息、舉辦現場招聘會、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搭建“零工市場”等多種舉措,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417人,兜底安置就業困難人員在城鎮公益性崗位就業26人,努力打通就業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一頭連着經濟發展,一頭連着千家萬戶。山丹縣大力引導縣域內發展規模大、前景好的工業園區、農業示範園區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廣辟就業門路、集聚發展人才,帶動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達到了以就業之穩,促經濟之穩、社會之穩、人心之穩的目標。(董力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