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甘肅 > 正文
2024 05-06 17:37:54 來源: 甘肅日報

在張掖大佛寺感受文化之美

2024-05-06 17:37:54     來源: 甘肅日報
字體:
分享到:

    氣勢宏偉的建築布局,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五一”假期,位於張掖市甘州區的張掖大佛寺迎來客流高峰,人們徜徉於古建築間,感受悠久的歷史文化。

    張掖大佛寺始建於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佔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寺內現存建築有大佛殿、藏經閣、土塔,古建築群結構嚴謹,氣勢恢宏,寺內珍藏各類珍貴文物1萬餘件,是全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皇家寺院。

    從山門進入寺院,牌坊昂頭交錯、重檐疊彩,鐘樓、鼓樓在兩側有序分佈,相映成趣。莊嚴肅穆的全寺主殿大佛殿殿身兩層樓閣、重檐歇山頂,青瓦飛檐、朱柱環立,令人嘆為觀止。

    “我很喜歡古建築,這裡的建築風格具有典型的宮廷式樣,獨具特色,張掖之旅不虛此行。”來自陜西的游客劉女士説。

    走進大佛殿,一尊身長34.5米、肩寬7.5米的臥佛塑像映入眼簾。“塑像金描彩繪,面部貼金,表情安詳,現為亞洲最大的室內木胎泥塑造像的臥佛……”在講解員娓娓道來的講述中,游客發出陣陣驚嘆聲。

    其他塑像也是神態迥異、栩栩如生,皆保存了西夏彩塑的基本面貌。在殿內四週墻面及上層板壁上,所繪壁畫生動訴説着發生在絲綢之路上的文化故事。

    在藝術陳列廳,陳列有大佛寺遺存的記事牌、塑像腹內和金塔殿地宮出土的珍品,讓游客流連忘返。

    把文物保護好,更要讓文物“活”起來。近期,一場數字化保護工作正在張掖大佛寺進行。

    由張掖大佛寺文物研究所申報,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甘肅恒真數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實施的不可移動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運用三維激光掃描、數字攝影測量等技術,構建大佛寺建築、壁畫、彩塑等重要文物的“數字孿生”,結合線上線下數字化展示技術,充分展示張掖大佛寺建築、彩塑和壁畫的價值。

    文物數字化是文物遺産保護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文物永久留存的重要途徑。據張掖大佛寺文物研究所副所長何多鴻介紹説,該項目的實施,不僅能夠使靜態的文物“活起來”,還能讓數字化文化遺産更加走近大眾。同時,還將為張掖大佛寺景區注入新的旅游業態資源,讓游客通過高科技數字場景理解歷史文化內涵,實現文化遺産的永久性保存和活態化傳承。(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侯洪建)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