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兩旁綠樹成行,園林景觀花團錦簇,河湖安瀾水清岸綠……漫步嘉峪關,滿目蔥蘢、綠意盎然,可謂滿城擁翠,綠意濃濃,處處涌動着生態文明建設的澎湃力量,迸發出綠色發展的生機活力。
這是嘉峪關市堅持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綠色福利”。
近年來,嘉峪關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和生態環境“高顏值”協同並進,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美麗嘉峪關建設呈現新氣象。
增綠增景築牢“綠色格局”
“植綠、護綠、愛綠,已經成為嘉峪關人的共識和自覺行動。”市林業和草原局園林綠化大隊隊長彭燕梅説,“嘉峪關市每年都會開展全社會植綠活動,大家積極參與義務植樹,共建美麗宜居家園。”
人人多植一棵樹,大地多添一片綠。嘉峪關市堅持規劃先行,把做好綠化工作、改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把城市綠地規劃納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連續29年開展“綠化年”、爭創“花園式單位”“綠化達標小區”等活動。實施項目帶動綠化戰略,以南湖文化生態園、城市重點綠化工程等項目為依託,實行綠化建設,形成了以庭院綠化為點、道路綠化為線、公園綠化為面的“點、線、面”相結合的城市綠化格局。在“點”上,見土釘綠、屋頂披綠、沿路補綠;在線上,綠隨路建、有路皆綠、綠美結合,因路配樹、因景配綠;在面上,先後完成了迎賓湖旅游園區、東湖生態旅游景區、關城景區等一批上規模、聚人氣、生態效益良好的精品公園工程;新建了明珠文化公園、討賴河生態園、南湖文化生態園等一批公園綠地。
“綠色多了,城市美了,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幸福了!”在嘉峪關生活了20多年的市民李貴説。
目前,嘉峪關建成區綠地率39.57%,綠化覆蓋率40.6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29平方米,人均水域面積27平方米。推窗見綠、抬腳進園,城在綠中、路在林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一幅城綠相融、人城和諧的美麗畫卷正徐徐鋪展。
生態治理夯實“綠色根基”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生態治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留住“嘉峪關藍”,嘉峪關的腳步從未停歇。
初秋的討賴河嘉峪關段,水清岸綠、魚翔淺底、野鴨游弋,三五成群的市民漫步河岸,在藍天白雲倒映下,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呈現在眼前。
“過去這裡是一片垃圾場、亂石灘,現在是人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市水務局河長制辦公室副主任李昌蘭介紹,為全面治理保護好討賴河,嘉峪關市對討賴河實施上中下三段打造,構建多元濱水場景。建成後的討賴河嘉峪關段成為全省美麗幸福河湖建設第一批四個試點中首個通過驗收的示範河湖。
討賴河生態治理是一個縮影。
嘉峪關市興於鋼鐵,生態環境治理的關鍵也在鋼鐵。為補齊生態環保的短板,酒鋼公司累計完成投資5.73億元,實施14個水污染治理項目。最具代表性的酒鋼污水處理廠負責的冶金廠區已實現“近零”排放,再生水全部用於綠化灌溉和生産用水調配。
除酒鋼污水處理廠外,嘉峪關市還先後建成嘉峪關工業園區分佈式污水處理站、嘉北污水處理廠,實施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建成區內污水管網體系完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出水水質達到一級A標準,全市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22.8萬噸,污泥無害化處理率為100%。
作為全省第一批試點城市之一,嘉峪關市還順利啟動排污企業用電智能管控試點工作,24小時監控試點企業生産和治污設施電量運行數據,成為運用科技手段支撐環境監管的成功探索。
實施鋁産業集群清潔生産整體審核國家創新試點工作,開創鋁産業鏈企業在節能降耗、減污降碳和産業升級等方面的新局面。
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運用在線監控、空氣質量微測網、走航監測和現場巡查等“人防+技防”措施,做好工業、燃煤、揚塵、機動車尾氣四類污染源排污監管。
藍天、白雲、碧水,成為嘉峪關最亮麗的生態底色。
生態顏值助力“綠色發展”
田園風光好,春風花草香。
良好的生態環境激發出的活力,逐漸在百姓的手中“變現”。
嘉峪關市深入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並形成以“賞花經濟”為特色的“農業+旅游”融合産業,讓生態“好顏值”變成經濟“高價值”,堅持把“綠水青山”變成農民致富的“靠山”。
“果樹開花時,舉辦賞花節;果子成熟了,舉辦採摘節。農旅融合,農民不出村就能掙錢。”文殊鎮石橋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肖琳説,“游客願意從城裏來鄉村旅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的環境好,還能體驗田園生活。”
向美而行,演繹鄉村精彩。嘉峪關市緊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目標,積極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如今,“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讓村莊更加整潔秀美,鄉村按下了“美顏鍵”,實現了“裏子”“面子”雙提升。
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嘉峪關市大力發展以農耕文化為魂、田園風光為韻、村落民宅為形、生態農業為本的鄉村旅游産業。“以花為媒、以節會友”,培育打造“一村一節”“一月一節”的周末經濟、節會經濟,培育野麻灣西瓜文化節、石橋梨花節、泥溝生態文化節等特色節會,推介石橋雪山梨、文殊脆皮李廣杏、馮家溝油桃、塔灣燒殼子等精特農産品,吸引着久居城市者“逆行”至農家田園,賞自然美景,品農家美味。帶動村民增收200余萬元,“美麗經濟”已經成為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農業升級、促進城鄉融合的重要支撐和推動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綠染大地盡春色,雄關處處美如畫。呵護生態“顏值”,提升經濟“含綠量”,讓綠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銀山“成色”更足,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嘉峪關市將鍥而不捨,接續努力,用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坐擁都市繁華的同時讓生態底色熠熠生輝。(徐俊勇 趙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