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東湖生態旅游景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李巍 攝
8月11日,送別前一日的陰雨天,嘉峪關市又迎來藍天白雲“霸屏”模式。站在西部明珠氣象塔上眺望,看雲朵隨着氣流緩慢移動,碧藍的天空與綠水、遠山形成一幅山水畫,十分愜意。
生態越來越好、環境越來越美,不僅是嘉峪關市群眾的共同感受,更有實實在在的數據佐證:今年1-5月,全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3.49,優良天數106天,佔比70.2%;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均值72微克每立方米,細顆粒物濃度均值24微克每立方米,各項指標均達到或好於國家二級標準;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地表水、地下水水質達標率100%,全市無劣Ⅴ類水體;土壤環境安全可控;全市聲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功能區噪聲、區域環境噪聲和道路交通噪聲監測值均在相應標準限值範圍內……
天越來越藍、水越來越清、地越來越綠,生態文明建設揮出的厚重之筆,不斷擦亮嘉峪關市“綠水青山”的底色和“金山銀山”的成色,淋漓盡致描繪出嘉峪關市最美的生態畫卷。近年來,嘉峪關市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綠色發展作為根本任務,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舉生態旗、走生態路、想生態事、做生態人,探索走出了一條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相得益彰、互促共進的綠色發展之路。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嘉峪關市始終堅持“生態立市”的發展戰略,“生態立市”上升為全市共識,護水護綠成為雄關兒女永不動搖的發展底線。今年上半年,嘉峪關市制定了《嘉峪關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23年度重點任務&賬》,緊盯污染防治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細化實化污染防治攻堅措施,以清單方式按月調度各項工作進展情況,確保高質量完成各項攻堅任務。為穩步推進“雙碳”工作,嘉峪關市加快編制碳達峰碳中和“1+13”政策體系方案,《嘉峪關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已完成兩輪意見徵集,待修改完善後印發。
讓藍天白雲常駐,是群眾所盼、民生所繫。今年以來,市生態環境局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運用在線監控、空氣質量微測網、走航監測和現場巡查等“人防+技防”措施,做好工業、燃煤、揚塵、機動車尾氣四類污染源排污監管。印發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重點任務清單、2023-2025年重點行業領域主要大氣污染物減排計劃,督促酒鋼公司有序推進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有效降低大氣污染物排放。同時,加強揚塵污染源頭防控,組織住建、林草等部門落實沙塵天氣應對措施,力爭將外來沙塵影響降至最低。
水生態治理關乎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環境質量承載着老百姓對幸福生活的期待。今年以來,嘉峪關市不斷深化碧水保衛戰。統籌水環境治理、水資源保護和水生態修復,持續強化水源地監管,保障飲用水環境安全,定期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開展巡查,未發現違法違規行為。
土壤污染防治影響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安全,且相對大氣污染、水污染來講,它的防治難度更大。今年以來,嘉峪關市穩步推進凈土保衛戰,實施嘉峪關市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周邊土壤環境監測項目,強化危險廢物規範化管理,開展報廢汽車拆解行業固體廢物整治、廢棄危險化學品領域重大隱患排查整治等專項行動,督促涉危險廢物企業嚴格落實主體責任。
從遮天蔽日的“霧霾天”,到頻繁出現的“雄關藍”;從推窗“看天”的集體焦慮,到出門賞景的心情愉悅。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如今的雄關大地,綠水青山、藍天白雲成為主旋律。嘉峪關市將持續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只爭朝夕的勁頭、堅韌不拔的毅力,穩打穩扎,久久為功,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發展,交出一份紮實厚重的“綠色答卷”。(融媒體中心記者 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