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季節,生機盎然,酒泉濕地熱鬧非凡。在花城湖、北海子、黃花營、昌馬、東巴兔、雙塔水庫、蘇幹湖、鹽池灣等水域,數萬隻夏候鳥陸續完成繁殖孵化期,迎來新生代“萌寶”,鳥爸鳥媽忙育雛,好一派和諧溫馨氣象。成群結隊的白骨頂攜幼崽戲水,無憂無慮的小鸊鷉趴在媽媽羽翼裏好奇觀望,毛茸茸的白鷺寶寶在巢穴中蹣跚學步, 萌萌的綠頭鴨跟着媽媽在水中游泳學捕食,剛出生的小黑鸛躲在媽媽羽翼下尋求庇護,悠然自得的黑頸鶴一家三口在湖邊漫步休憩……一幅幅溫馨育雛的畫面暖化人心,幼鳥憨態可掬的模樣和溫馨有愛的哺育場景,成了盛夏時節酒泉濕地上一道靚麗的生態美景。


據了解,鳥類經過漫長的遷徙、築巢、産卵、孵化後,在每年五至七月就會進入育雛期,幼鳥再經過兩到三個月左右的鍛煉,便能夠獨立生存。根據酒泉市水鳥繁殖季同步調查監測數據統計,在酒泉市築巢繁殖的鳥類主要有灰雁、赤麻鴨、綠頭鴨、白鷺、黑鸛、黑頸鶴、鳳頭鸊鷉、斑頭雁、赤嘴潛鴨、普通燕歐、黑翅長腳鷸等20余種,數量超過3萬隻,撫育的幼鳥數量約有17000余只。其中:僅灰雁就多達2300隻,數量高居榜首。這些夏候鳥築巢繁殖行為從5月開始,一直持續到7月。根據監測記錄,5月上旬,白鷺、灰雁等第一批夏候鳥開始築巢孵蛋;6月中旬,隨着鷗類、鷸類最後一批雛鳥破殼而出,酒泉市夏候鳥全部進入了育雛期。所謂“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從破殼而出到蹣跚學步,從羽翼漸豐到振翅高飛,鳥兒和萬物朝夕相處,給酒泉這片“大漠濕地”帶來勃勃生機,演繹着濕地之魂生生不息的唯美樂章。
近年來,酒泉市濕地生態環境不斷優化,為候鳥棲息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存環境。據不完全統計,每年遷徙途經、停留酒泉市的候鳥有300余種上百萬隻,種群結構逐年都有新變化,在原來以雁、鴨類水鳥為主體的基礎上,鶴類、鸛類、鷸類等涉禽水鳥的種類和種群數量、棲息地均呈現增長和擴大的態勢。今年夏候鳥繁殖期調查中首次發現稀有高原鳥類“珍禽之鸛”黑頸鶴在低海拔地區瓜州葫蘆河濕地繁殖;首次發現傳統在高原湖泊繁殖的“高原精靈”斑頭雁在鹽池灣高山懸崖峭壁處築巢孵蛋;首次發現“鳥中大熊貓”黑鸛在瓜州東巴兔監測記錄到一支數量超過10隻的種群隊伍,為歷年最多……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酒泉原來只是候鳥南遷北徙路上的“中轉站”,如今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群鳥展翅,已成為鳥兒繁育後代的“天堂”,候鳥從最初的“匆匆過客”變成現在營巢育雛、生兒育女的“常客”,多個“首次發現”印證着酒泉候鳥種群的不斷豐富,彰顯出酒泉的濕地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美麗詮釋了酒泉林草人守護青山綠水的生動實踐。全市林草系統將全面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深入推進“生態立市”戰略,持續加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不斷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全力守護好境內濕地資源,為鳥兒創造安全和諧的繁衍棲息環境,讓濕地這道天然屏障成為濕地“精靈”永續的家園。(宗呈祥 毛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