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會寧,道路兩側綠樹成蔭,祖厲河碧波粼粼,西岩山滿目蒼翠,紅色聖地的綠色底蘊愈發濃厚。
會寧縣地處西北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帶,曾是全省乃至全國水土流失嚴重的縣區之一。近年來,會寧縣始終堅持“興水強縣”“生態立縣”“梯田化縣”發展思路,緊緊圍繞構建祖厲河全流域高質量發展帶,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不斷擴大水土流失治理面積,提高水土保持率,初步實現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目標。
祖厲河曾是有名的“苦水河”,也是一條讓人頭疼的“爛泥溝”。
為徹底改變這一局面,保護好會寧人民的“母親河”,會寧縣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代治水思路,目前已完成祖厲河一二三期綜合治理工程,正在加快城區段三期、厲河古城段、北二十鋪段、柴門小學至河西坡段、河畔至清涼山段等治理項目,累計治理河道41.65公里。
同時,全面推進祖厲河流域城鄉生活污水直排治理,實現了“老城區導流、新城區暢流、城鄉接合區分流、鄉鎮鎮區集流”的治理目標。圍繞祖厲河沿岸和國省幹線4條鄉村振興示範帶,全面開展鄉村建設示範行動,打造綠色秀美山川,目前已建成省級鄉村建設示範村6個、市級4個、縣級16個。
如今,祖厲河生態長廊已成為會寧綠色宜居的“生命軸”、美麗城市的“景觀帶”、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生態長廊。閒暇之餘,人們在移步換景的祖厲河畔散步、賞花,怡然自得。
保綠、擴綠、護綠,會寧一直在行動。
紅色引領、以綠治城、以水定城,會寧縣對城市大環境進行全面改造提升,啟動實施會寧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紅色小鎮等建設項目,實施西岩山公園生態綠化、水岸公園、鐘鼓樓林蔭公園等提升改造項目,全面改善城區生態環境,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城市生態建設樣板,帶動提升會寧整體形象。
南部以水養林、中部反坡積雨、北部灌溉上水,會寧在縣域南中北三區布局建設100萬畝國家碳匯儲備林,推動國家儲備林建設與小流域治理、河道綜合治理、鄉村建設、城鎮建設、生態公園、綠色通道、人居環境、生態修復共融共建。截至2022年底,會寧累計造林182.85萬畝、種草162.32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草原植被覆蓋度分別達到18.93%、16.81%。
以水為本,以水興業,和諧宜居、治理有效的水生態在會寧已初步形成。(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彭 雯 通訊員 竇 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