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嚮往的生活?藍天、白雲、雪山、草原還是清新的空氣?
“合作的環境越來越好了,天更藍了,我們都願意到戶外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正在廣場遛彎的市民王先生不禁感嘆。
植綠添綠打造生態宜居城市
林草興則生態興、生態興則文明興。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一抹抹新綠,在羚城大地悄然綻放……穀雨前後,雪域羚城掀起植樹造林熱潮。廣大幹部群眾積極參與義務植樹,鏟土、扶苗、培土、澆水……大家齊心協力,合力栽種每一株小樹苗,植綠添綠,播種希望。
越來越多的土地披上綠裝,人民群眾的綠色福祉不斷增加。近年來,合作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以合作市城區面山區域為中心,逐步向主要交通幹線公路兩側荒山延伸,大規模實施退耕還林、面山造林等生態工程,完成國土綠化4.13萬畝,打造8處綠化基地,其中:面山綠化2.23萬畝,其他造林工程1.9萬畝。
目前,全市有大小河流32條,森林覆蓋率達5.82%,森林蓄積28.70萬立方米;草原面積165.4萬畝,濕地面積47.6萬畝,草原植被蓋度97%,草地、森林、河流和濕地系統構成了一幅秀美壯麗的自然畫卷。
草原增綠與牧民增收實現“雙贏”
每到夏日,美仁草原就會迎來最美的季節。雲卷雲舒,碧草萋萋,金花簪地,牛羊成群……
“草長得再好,也不能過度放牧,家裏的牛羊是有定數的。”牧民仁青告訴記者,以前,大家的生態保護觀念比較淡薄,想著養的牛羊越多,賺的錢就越多,沒考慮過草場能不能承載得起這麼多的牛羊。
2019年以來,合作市累計投資1.28億元,相繼實施了退牧還草、退化草原生態修復、若爾蓋草原濕地—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保護和修復等重點生態修復及保護工程,建植人工草地11萬畝,改良退化草原24萬畝,治理黑土灘11萬畝、毒害草5.5萬畝,鼠蟲害防控252萬畝。
從政府牽頭到牧民自覺,“草原綠”越發濃郁。草原生態得到了極大改善,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逐年增加,涵養水源能力得到極大提升,增強了生態系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綠色資源總量不斷增加,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草原“減負”,就是牧民致富。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了生態恢復帶來的紅利。合作市通過生態建設,使項目區綠色農畜産品加工、生態旅游等産業拓展了發展空間,促進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為增加農牧民收入開闢了新的途徑。截至目前,全市共招聘生態護林員592名、草管員79名,近三年累計發放補助資金近950萬元。同時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2.23萬畝,發放補助資金1823.96萬元,受惠農戶1025戶。發放天然林保護工程集體個人公益林管護補助215.12萬元,受惠農戶1066戶。實現了生態效益與人均效益雙收益。
堅持生態優先提升水源涵養能力
暖風輕拂,勒秀洮河水微微蕩漾,波光粼粼,成群結隊的小黃鴨在河面上盡情嬉戲、覓食……
明媚的春光裏,森林盡情抽枝展腰,山桃花開得正艷。
“勒秀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水更清了,野生動物更多了,林更密了。”甘肅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下巴溝保護站黨支部書記、負責人張樹和説,近年來,勒秀鎮林區在提高林木覆蓋率、加強森林資源管護、野生動植物保護、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效。
2023年合作市計劃投資6300余萬元,圍繞礦山生態修復、森林生態修復、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等方面積極謀劃6個山水子項目。工程實施以水源涵養功能提升為主線,以生態系統自然修復為主、人工干預為輔,通過各項目之間相互支撐、相互連通、相互協調,達到“護山、保水、治湖、擴林、調田、護草”一體化目標,推動甘南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保障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
如今,勒秀林區蒼松翠柏、碧水藍天連成一片。梅花鹿、馬鹿、林麝、岩羊等野生動物在下巴溝保護區內自由棲息,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動人畫面。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全市廣大幹部群眾“躬身”在2670平方公里的山川大地,深耕綠色發展沃土,培育綠色發展動能,擦亮綠色發展名片,天空增藍、草原增綠、山脈增青、江河增流的多彩生態畫卷在羚城大地徐徐展開、熠熠生輝。(東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