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嘉峪關市堅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推進草湖國家濕地公園生態系統保護恢復工作。經過多年的建設管理,濕地公園的生態保護與管理能力持續提高,濕地面積增加12%,植被覆蓋度增加17-20%,土壤含水量增加4-6%,濕地公園的生態服務功能逐步恢復,生態服務價值達到3.73億元;濕地公園的動植物多樣性、濕地生態系統穩定性均明顯增加,濕地景觀結構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不斷優化;濕地水體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水質從Ⅴ標準提升為Ⅲ類及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草湖國家濕地公園持續向好的生態環境,引來越來越多的鳥類“環評師”,它們棲息、覓食,從候鳥變成“留鳥”,成了濕地環境變化最好的“見證者”。
據了解,2015年以來,嘉峪關市累計恢復退化濕地40公頃,配套建設了灌溉設施,有效地阻擋了流沙對濕地的侵蝕,為濕地公園的建設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實施了10.59萬平方米的濕地清淤疏浚工程,促進了低窪坑塘內水系的自然流暢,增強了濕地公園點線面水體的連通性;平整拆除養魚養蟹魚塘30公頃,禁止與濕地公園建設保護目標無關的一切水産品養殖活動,有效增加了濕地水面。
為了加強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能力,嘉峪關市在公園外圍建設工程圍欄15.6千米,招聘15名專職護林員,進行公園的日常巡護和管理工作,禁止周邊社區居民進入濕地公園放牧。在公園重點區域布設防火監控設備15&,實現了公園火情實時在線監控,購置消防滅火設施50&(套),為濕地公園生態系統的恢復和保育創造了條件。
為了保障濕地公園水面的穩定性,滿足濕地生態系統水循環需求,嘉峪關市每年為濕地公園生態補水50萬立方米。在遵循穩定岸坡、凈化水質和豐富景觀的原則下,依據嘉峪關草湖國家濕地公園生態水文特徵,實施了河湖連通工程,敷設5千米輸水管道,在七連池的庫塘濕地周邊實施了1.5千米的自然恢復與人工輔助恢復相結合的駁岸建設工程,堅決取締非法佔用、圍圈、填埋、堵截、遮掩水體、水面等現象,濕地水體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同時,常態化開展野生動植物監測。根據監測數據顯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天鵝已連續四年提早來嘉峪關市草湖國家濕地公園越冬,且數量越來越多,停留時間越來越長,已成為草湖濕地公園的“常客”。2022年冬至2023年春,成批大天鵝在此停留時間預計可長達五個月。(融媒體中心記者 潘霞 通訊員 呂津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