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在碌曲縣紀委監委幹部駐村地阿拉鄉田多村,更潘合作社里拉毛才讓等8名群眾在紀檢監察幹部和村民們的共同見證下簽署了入股合作社的協議書。這也標誌着縣紀委監委在“千名幹部入百村大抓産業”專項行動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021年底,為深入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加快推動全縣農牧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縣紀委監委立足崗位職責,迅速從紀檢監察幹部中選派了5名政治素質過硬、工作作風過硬、綜合能力過硬的優秀幹部,深入到阿拉鄉田多村與農牧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着力幫助解決村級組織能力不足、産業發展薄弱等問題。
早有安排部署、晚有回顧總結、周有學習提升、月有報告交流……以問題為導向,工作組在不斷總結教訓、請教學習的基礎上,首先建立完善了工作組各項制度機制,為確保把制度優勢轉化為工作能效,工作組內設立了監督委員,保障了各項制度機制執行堅決有力。其次,為統一幹部思想、達成工作共識、形成工作合力。縣紀委監委駐村幹部申請成立了黨小組,定期組織開展黨內生活,既有效築牢了幹部的思想之“基”、又補足了幹部的精神之“鈣”、還把穩了幹部的行動之“舵”。
如果説健全的制度機制是人體的“骨架”,那麼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就賦予了人體“血肉”和“靈魂”。自駐村以來,縣紀委監委駐村工作組共新建各項制度機制11項,開展集中學習42次,研討交流11次,分析研判6次,黨員實踐活動7次,幫助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22件。
幹部是鄉村發展的“領頭雁”,群眾才是鄉村發展的“主導者”。幫助群眾走好發展道路,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是縣紀委監委駐村工作組工作的重中之重。
為什麼發展?發展什麼?怎麼發展?
“最大的問題在於思想的固化和安於現狀。”工作組幹部旦吉告訴筆者,在入戶走訪宣傳時,駐村幹部要求做到村不漏戶、戶不漏人,必須面對面與家庭成員進行座談交流,在政策引導和掌握家庭基本信息的基礎上,還要對家庭成員的文化程度、創業經歷、個人意向和思想動態進行逐一了解,目的就是把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人從群眾中選出來,再有重點的進行“保護”和“培育”。
在謀劃産業發展上,工作組走遍了田多村的集體經濟實體。産品單一、技術人員缺失和資金不足是制約和影響村集體經濟實體發展壯大的主要因素。在走訪中工作組了解到,2013年6月註冊成立的阿拉鄉更潘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就因缺少技術支持和渠道建設,合作社經營一直不盡人意,法人鬥格加很早就有了轉型發展蕨麻豬養殖的意願,但由於對市場和前景信心不足,始終沒能邁出第一步。工作組專程拜訪了鬥格加,深刻分析了合作社目前的發展現狀和轉型面臨的風險,並就縣上扶持壯大産業經濟實體的政策進行了説明,在大量數據印證和政策支撐下,鬥格加也只是抱着觀望的心態&&願意考慮轉型問題。
在經過三個月時間的接觸和深入交流後,工作組和鬥格加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鬥格加終於下定了決心:“你們説怎麼做,我就怎麼做。”
鬥格加説,起初他想的是縣上的幹部到村裏來住上幾天就走了,不會把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去做。但一段時間接觸下來我發現這幾個幹部確實不一樣,從他們的言談舉止和工作作風上,我看到的是縣委縣政府堅定不移幫助農牧民群眾謀發展的決心和信心,看到的是幹部們舍小家為大家的責無旁貸。
很快多名“有志之士”就想入股合作社。最終在眾多人選中確定了8戶55人,成為更潘合作社的首批股東,並在近日舉辦了入股簽約儀式。據了解,轉型後的合作社將養殖蕨麻豬100隻,建成養殖棚舍6處3000余平方,飼料儲存庫房2間,就近解決就業5人,同時,多個企事業單位與合作社簽訂了銷售協議,拓寬了銷售渠道,解決了合作社的後顧之憂。
抓駐村幹部管理、完成合作社轉型升級只是縣紀委監委駐村幹部開展“千名幹部入百村抓産業”行動的一個縮影。據統計,自去年12月份以來,在縣紀委監委駐村工作組的幫扶下,阿拉鄉田多村聚焦農牧民群眾增收這個核心,以推動産業發展為抓手,不斷探索適合本地的産業發展路徑,先後新建轉型産業實體3個,推動農村富裕勞動有序輸轉27人次,建成生態旅游地2處,完成生態恢復40余畝,建立各項村規民約5類24項,農牧民群眾年內有望實現每戶人均增收1000元的奮鬥目標,這也讓田多村走出了一條兼顧産業發展、群眾增收、生態保護和社會治理的産業發展“幸福路”。
“在落實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時,縣紀委監委將堅決做到走在前作表率。”談到下一步的工作時縣紀委監委負責人&&,將毫不動搖樹立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把做好“千名幹部入百村大抓産業”專項行動作為淬煉幹部的“大熔爐”、凝聚團結的“大課堂”、推動發展的“大引擎”,努力用紀檢監察幹部的擔當和實幹為農牧民群眾鋪就一條通往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來少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