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要聞 人事任免 本網原創 專題

十年相融書華章 一渠清水潤新城

2022-08-19 18:22:10 來源: 蘭州新區報

引大入秦工程莊浪河渡槽。 本組圖片均由 記者 丁凱 攝

尖山廟水庫。

引大入秦工程渠首引水樞紐。

引大入秦工程先明峽倒虹吸。

石門溝一號水庫。

    乾旱少雨,風吹沙走,聽到的是呼呼的風聲,看到的是黃沙一片的旱垣;

    1976年引大入秦工程開工建設,2015年通過國家竣工驗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創造了甘肅水利建設史上的許多奇蹟;

    十年來,引大入秦這個被稱為“西北都江堰”和“中國人工地下長河”的水利工程,逶迤千里,將一渠清水揚高送遠,使秦王川旱垣變綠洲;

    十年來,蘭州新區這個全國第五個國家級新區,一個個投資項目落地生根,一座座現代連棟溫室菜綠花紅,欣欣向榮;

    十年相融共生,引大入秦工程和蘭州新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攜手繪就了一幅綠色鋪就高質量發展的美好生態畫卷。

    攻堅克難 創造水利奇蹟

    “引大入秦工程是將發源於青海木裏山的大通河水跨流域調至秦王川地區的大型綜合性自流水利工程,工程跨越甘青兩省的海東、武威、蘭州、白銀四市,支渠以上渠線長達1265公里,概算總投資28.33億元。供水區現有水庫12座,總庫容4546萬立方米……”

    7月26日,談起引大入秦,甘肅省引大入秦水資源利用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韓臨廣娓娓道來,一個個數據如數家珍。

    20世紀60年代開始勘測,1976年立項建設,其間兩次上馬,兩次下馬。1987年,引大入秦工程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第三次上馬……自然環境之惡劣,地質條件之複雜,施工難度之大,堪稱世界性難題,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建設者們以“騎虎不下”的勇氣和擔當,創造了當時水利建設的多個亞洲之最和世界之最。

    ——全長15.7公里的盤道嶺隧洞,為當時亞洲最長的輸水隧洞;

    ——由意大利CMC公司承建的30A、38號兩座隧洞,為國內率先採用世界最先進的雙護盾全斷面掘進機(TBM)施工,創造了日成洞進尺75.2米、月成洞進尺1400.2米的世界紀錄;

    ——全長2194.8米的莊浪河渡槽,是國內屈指可數的大型引水渡槽之一;

    1993年,東一幹渠在永登縣原東一幹渠的基礎上完成改擴建;1994年,全長86.84公里的總幹渠通水成功;1995年,東二幹渠全線通水,引大入秦主體工程基本建成;2008年,引大入秦尖山廟調蓄水庫建成,2012年石門溝水庫蓄水運營;2015年,引大入秦工程通過國家竣工驗收。

    “歷經39年建成,耗費幾代人心血,跨越近半個世紀,引大工程向隴原人民交出了合格的答卷。”韓臨廣驕傲地説。

    這份驕傲,同樣鐫刻在曾任引大入秦工程總工程師張豫生的記憶中,揮之不去、歷久彌新。

    “黨把這麼重的擔子交給咱,咱只能幹好。”2018年9月,面對記者的採訪,當年84歲高齡的張豫生回憶自己多年前的建設歷程,感慨萬分,又無比驕傲。“引大入秦工程運行到現在二十多年了,主體工程沒有發生大的技術問題,可以説工程質量是優質的。參與引大工程建設,是我人生最難忘的一段時光,能與這項偉大工程結下不解之緣,光榮!”

    引大工程設計年引水量4.43億立方米,規劃農業灌溉面積66萬畝,生態灌溉面積7.34萬畝。建成後供水範圍覆蓋蘭州、白銀、景泰、皋蘭、永登、天祝和蘭州新區等市、縣,受益區人口達到200多萬人。

    據統計,引大工程近三年(2019-2021年)平均年引水量32706萬立方米,其中農林業灌溉12900萬立方米,工業、城鎮生活用水9494萬立方米,生態補水10312萬立方米。規劃灌溉面積73.47萬畝(其中農業灌溉面積66.13萬畝,生態林灌溉面積7.34萬畝)。

    對於引大工程給灌區帶來的改變,韓臨廣充滿自豪。

    “2021年灌區有效灌溉面積75.07萬畝,實際灌溉面積51.78萬畝,建成通水至今已累計向灌區及周邊城鎮供水逾50億立方米。”

    “特別是讓我省從宕昌、東鄉、永靖、天祝及永登、皋蘭、榆中、七里河等縣(區)貧困山區搬遷到新區的5.64萬移民擺脫了貧困、走上了致富路,為全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韓臨廣欣慰地説。

    水至福來 鋪就致富之路

    一渠清水,潤澤了秦王川這片熱土,更潤澤了這裡百姓的心田。

    蘭州新區秦川鎮榆川村,就實實在在地“因水而變”。

    榆川村是生態移民村,1996年,榆中縣青城、哈峴等鄉鎮和永靖縣部分山區群眾進行生態移民,來到秦王川正式建村安置。

    “1996年我23歲時,和大家一起移民搬遷到了新區。”7月26日,榆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魏存江回憶道。

    “在青城的時候苦大得很,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山路,吃的水是收集的雨水。當時聽説引大工程建好了,要移民了,大家冒雨跑了十幾裏山路,搶着到鄉里去報名。”

    “但剛搬來的時候,秦王川的自然環境也不好,乾旱少雨,風吹沙走,聽到的是呼呼的風聲,看到的是黃沙一片的旱垣。一些鄉親覺得沒希望就又跑回老家去了……”魏存江回憶起往事。

    “還好,絕大多數鄉親堅持留了下來。大夥兒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修渠打埂、平田整地。當年冬季,引大灌溉工程就通水了,1997年,村裏的莊稼大豐收,大豐收啊……”短暫的沉默後,魏存江的語氣歡快起來,笑容漫過了爬滿歲月的臉龐。

    溫飽解決了,脫貧就成了全村人心裏最記挂的事。

    2010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首次明確提出“積極推進蘭州新區發展”,8月,蘭州市決定在秦王川建設蘭州新區,並成立了蘭州新區籌委會。

    緊緊抓住蘭州新區開發建設的機遇,榆川村積極引導村民發展日光溫室蔬菜大棚,逐步形成主導産業,並成為當時新區最大的日光溫室産業村。

    2010年一年,全村就修建了177個日光溫室大棚,人均收入由移民搬遷之前的400元,提升至4500元。

    2017年,僅日光溫室大棚種植,榆川村收入達650萬元,人均年收入達到11320元。

    魏存江笑着説:“現在的榆川村,早已不是移民村、貧困村,而是大家羨慕的富裕村、省級美麗鄉村。”

    今天的榆川村,一條條水泥路平坦寬闊,一面面文化墻特色鮮明,一座座蔬菜大棚排列整齊,整潔怡人的農家小院,村民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現在還記得2018年9月13日這一天,黃河流域灌區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因河而美——美麗灌區’大型採訪活動的記者來到村裏,面對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媒體,當時的村黨支部書記滕生堂説:有了引大的水,有了蘭州新區開發建設的大好機遇,我們就有了發展的信心。”

    魏存江告訴記者:“這句話,我一直記在心裏,也一直為之努力。”

    2019年底,榆川村全部脫貧。

    2021年底,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500元。

    “十年前,靠引大的水,我們村脫了貧。十年後,靠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跟着新區發展的腳步,我們走上了鄉村振興之路。我相信,下一個十年,榆川村將再變一個大模樣。”魏存江語氣鏗鏘,信念堅定。

    綠色發展 崛起生態新城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基本的民生福祉。

    榆川村的改變,正是秦王川引大灌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併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縮影。

    盛夏七月,蘭州新區棲霞湖,湖面波光粼粼,偶有水鳥掠過泛起層層漣漪,湖畔綠意濃濃;花海周圍,三三兩兩的市民或漫步或鍛煉身體……

    “2021年,蘭州新區環境空氣優良天數達到327天,優良天數比例總體呈上升趨勢。水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土壤環境清潔無污染,全域無垃圾三年專項治理行動成效明顯並在省級現場考核驗收中獲評優秀等次……”

    新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劉亞雲介紹,10年來,蘭州新區始終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堅守生態環境底線不動搖,風沙天氣顯著減少、降水量大幅增加,自然環境和生態現狀得到顯著改善,榮獲聯合國環境規劃基金會“綠色中國·環保成就獎之傑出環境治理工程獎”。

    “社會普遍認為‘蘭州新區變了,變綠了,雨水多了,風沙小了,氣候溫潤了’。2021年生態文明建設公眾參與度達97.57%、滿意度達95.02%,蘭州新區已經成為群眾安家定居、企業投資興業的嚮往之地。”劉亞雲説。

    亮眼成績單的背後,是蘭州新區不斷加強生態建設的生動實踐。

    ——搶抓“黃河戰略”機遇,率先倡導在1.2萬平方公里範圍打造“隴中生態平原”重大工程;

    ——水阜河水生態綜合治理工程、窩窩井生態修復治理區、石門溝經濟林生態修復示範區已顯成效;

    ——黃河上游生態修復水源涵養烏瑪高速沿線項目、蘭州新區鄉村振興産業園項目正持續推進;

    系統謀劃,一個項目接着一個項目幹,蘭州新區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愈發耀眼。

    “10年來,蘭州新區完成國土綠化20多萬畝,生態修復12萬畝以上,建成區綠地率由2011年不足5%,提高到目前的36%,超過國家園林城市標準。”

    新區農林水務局副局長邱豐東介紹,新區開發建設以來,在全省率先創新隴中黃土高原低丘峁梁區生態修復治理模式,通過“上林下草、林糧間作”的方法,在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共贏的同時,逐步構築起了綠色生態新區,為黃河上游黃土高原地區生態治理、綠色發展探索出新路徑,獲評“2019綠色發展優秀城市”。

    “比如,我們在窩窩井生態修復治理區水秦快速路沿線大面積開展造林綠化工作,經過幾年的努力,區域內實現了春有花、夏有綠、秋有果的繁盛景象,林蔬間作吸引了周邊群眾來採摘體驗。”邱豐東告訴記者,“還有,我們在新區北部謀劃了佔地面積約20萬畝、可造林面積約10萬畝的蘭州北部生態屏障,項目正在有序推進,新造的2000多畝林地已噴綠吐翠,成為烏瑪高速由北進入新區的地標。項目建成後將在蘭州新區北部構築一條綠色生態屏障,有效降低北部風沙對新區的侵蝕,整體改善區域生態環境。”

    2011年2月,省政府作出由引大入秦工程承擔向蘭州新區供水任務的決策。

    引大工程的功能定位也由當初的“發展灌溉、生産糧食、解決溫飽”,調整為“以蘭(蘭州市)白(白銀市)都市圈經濟社會發展為依託,以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最大化為目標,統籌農業、工業、城市生活、生態等各類用水需求,為蘭州新區開發、蘭白都市圈建設和供水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水資源支撐。”

    “這個調整,既給引大工程帶來了難得的轉型升級機遇,最大程度盤活引大入秦工程的價值,也為蘭州新區的建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韓臨廣介紹,為此,省引大中心近年來實施了蘭州新區供水項目引大渠道除險加固工程、引大工程蘭州新區供水調度中心等項目建設。截至目前,已經形成了集農業、生態、工業和城鎮居民生産生活供水為一體的多元化供水格局,有力地保障了蘭州新區開發建設和“蘭白都市圈”經濟社會發展各類用水需求。

    一年,兩年,三年……十年。

    非凡十年,未來可期。一渠清水生生不息,水城相融、和諧共生。新區的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城更綠了,昔日“十里不見樹”,如今“十里長滿花與草”,蘭州新區打開了宜居宜游宜業的美麗畫卷。(記者 史曉峰)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593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