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耕地“吃”上營養餐 綠色種養促豐産
——甘肅省實施化肥減量綠色種養促豐産行動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春耕備耕時節,省耕地質量建設保護總站的專家來到田間地頭,給廣大農戶普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講解減少化肥、增施有機肥的益處,現場指導群眾實施糞肥還田。
“耕地是糧食的‘命根子’,提升耕地質量,才能提高糧食産量。”省耕地質量建設保護總站推廣研究員崔增團介紹,通過增施有機肥、配方肥,不僅提高了土壤養分,改善了土壤結構,也降低了化肥用量,提升了耕地生産能力,提高了農産品品質,加快形成了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發展方式。
今年春種前,中央財政已提前下達甘肅省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項目補助資金8000萬元,加快12個縣區試點實施120萬畝糞肥還田任務,示範帶動全省大力推廣施用農家肥技術,提升土壤肥力,替減化肥用量,努力實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定西三豐馬鈴薯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了3000多畝地,為了提高小麥、玉米、馬鈴薯、蕎麥的産量,每年都實施配方施肥,為不同農作物“量身定做”、設計“營養套餐”。“用肥時,拿着配方卡到村裏的配肥站刷一下,土壤缺什麼補什麼,施哪種肥、每次施多少,都有指標體系,改變了過去大水大肥的浪費,施肥減少了,産量提高了。”理事長張壽告訴記者。
水肥上山,産量翻番。這是安定區魯家溝鎮將&村的顯著變化。
2021年,在省農業農村廳項目支持下,省耕地質量建設保護總站和定西市安定區農技服務中心在將&村創建了千畝馬鈴薯引水上山水肥一體化示範區。從引洮二幹渠處總提水120萬立方米,田間灌溉施肥6次,當年馬鈴薯平均畝産2735公斤,對照畝産560公斤,畝增産2175公斤,增産近4倍。畝産值2735元,畝增收1255元。1100畝山旱地總增收138萬元。
“通過節水增糧項目與高標準梯田建設、引洮灌區提質擴面、撂荒地整治、化肥減量增效相結合,為旱作區農業實現現代化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崔增團認為。特別是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通過底肥集施、分期追肥、按需施肥等措施,實現了精準施肥,省肥30%以上。
化肥減量了,如何實現農家肥等有機肥充分利用?
2021年,中央財政支持甘肅省1.2億元在甘州區、涼州區、靖遠縣等12個縣區實施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着力開展糞肥還田試點,創新提出了“糧-草-畜-果菜”“畜-沼-菜”“畜-沼-果”“5畝糧田1頭牛、2畝果菜10方糞”“2畝糧田2隻羊、1畝種薯(制種馬鈴薯)3方糞”等五大種養循環模式。
目前,全省各個試點縣區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簡便易行的14種糞肥還田機制。廣河縣在玉米上實行“肥料銀行”運行模式,農戶進行糞肥兌換還田;夏河縣在油菜、青稞作物上實行有機肥生産企業收集處理,分散養殖戶託管糞肥還田運行模式;西峰區實行工廠化養殖企業肥水腐熟機械轉運直接還田,玉米地沼液轉運機械噴施深耕翻壓還田運行模式;武都區實行村社循環農業技術服務社腐熟還田模式;涼州區在制種玉米等作物上實行沼氣生産企業轉運沼液沼渣還田模式。
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任務面積91.5萬畝。其中,沼液沼渣還田面積10.6萬畝、23.6萬噸,示範區生産基地化肥用量預計減少15%,畝節肥5公斤以上,項目區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1.02%以上。
通過給土地“把脈開方”,對“症”配方施肥,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不斷提升耕地質量,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促進了鄉村振興、産業發展及農村環境整治。
據悉,甘肅省自2005年以來累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6.76億畝,使全省肥料利用率提高了10.8個百分點,有機肥施用年均達到3000萬畝以上,如期實現了化肥“零增長”目標。同時,促進了畜禽糞污、廢棄秸稈和尾菜的資源化利用,提高了農産品品質,實現了畝節本增效45元以上、累計新增純收益300億元以上的顯著效果。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朝霞 王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