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鎮原縣以自治夯基、法治護航、德治鑄魂,推動“三治”力量深度融合、同頻共振,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讓村莊更美、鄉風更淳、治理更優,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而持久的治理動能。
自治“沃土”煥發內生動力
在鎮原縣,各村堅持黨組織引領,採取“村黨支部牽頭,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模式,讓村民成為社會治理的“主角”。按照“易記、易懂、易行”原則擬定的村規民約,經過村民大會審議表決,內容涵蓋鄰里關係、衞生風貌、移風易俗等方方面面。
為使村規民約深入人心,各村因地制宜創新形式。郭原鄉王溝圈村、太平鎮彭陽等村將村規民約編成“三字歌”,新集鎮崾峴村則編成快板,朗朗上口的內容讓村民更易理解和記憶。“房前後,勤打掃,自家衞生自家搞;公共區,共管護,垃圾不要隨處丟”,方莊村的村規民約用樸素語言傳遞着治理智慧。
為確保村規民約落地見效,鎮原縣各村建立了有力的執行機制。平泉鎮上劉村設立“紅黑榜”,“紅榜”示範引領,“黑榜”警醒教育;孟壩鎮採取獎懲結合方式,將村規民約執行與文明積分超市、“美德家庭”評選等挂鉤,讓做得好的人臉上有光,做得差的人心中有愧。

從改善人居環境到破除陳規陋習,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鎮原縣通過村規民約這把“金鑰匙”,開啟了鄉村治理新格局。在這裡,“小村規”正釋放出“大能量”,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法治“活水”賦能基層治理
近期,鎮原縣公安局新城派出所聯合縣人民檢察院、新城司法所,在新城鎮高莊村、曹城村及轄區中小學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法治宣講活動。宣講團隊通過案例解析、調解技巧傳授、現場答疑等形式,為120余名幹部群眾及1500名師生送上“法治大餐”,推動矛盾早發現、早化解,讓法治服務直達基層“神經末梢”。
法治是基層治理的基石,更是鄉村振興的保障。鎮原縣緊扣“三抓三促”行動主線,以黨建為引領,織密全域法治治理“一張網”。大力推行“黨建+調解”模式,實現221個行政村(社區)村居法律顧問全覆蓋,19名司法所長下沉一線,構建“黨員幹部領頭調、專業力量協同調”的聯動格局。創新運用“126工作法”,融合“楓橋經驗”與“六尺巷工作法”,新建16個行業性調解組織,暢通“民調、警調、訴調、訪調”對接渠道,形成多元化解矛盾的閉環體系,法治精神在鄉村落地生根,基層治理效能持續提升,為全縣鄉村振興築牢了堅實的法治屏障。

德治“春風”引領文明新風
鎮原縣以“一約四會”為核心抓手,通過開展道德評議、推廣移風易俗等系列舉措,讓德治教化融入鄉村治理各環節,有效遏制高額彩禮等陳規陋習,培育文明鄉風,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活水”。

德治賦能,關鍵在落地見效。鎮原縣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累計修訂村規民約215條,明確婚喪禮俗標準,將宴席每桌費用限定在400元內,推動婚喪費用平均降低30%,切實減輕群眾負擔。依託道德評議會,全縣舉辦“文明家庭”“好婆媳”等評選活動60余場,挖掘典型事跡93個,通過1600余件積分獎勵物品激發村民向善向好動力。紅白理事會積極發揮作用,勸導簡辦紅白喜事30余起,節約支出超100萬元,同時解決民生問截至目前共化解矛盾4460件,化解率達90.6%,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
全縣常態化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3800余場次,組織各類文明實踐活動6100余場次,以精神文明浸潤人心。通過選樹道德模範、“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350餘人,評選“星級文明戶”5400戶,用身邊榜樣引領文明新風。在此過程中,平泉上劉“三本賬”、太平棗林“六步工作法”、孟壩王灣“樹下説事”等一批特色治理經驗應運而生,平泉鎮成功入圍全國第三批鄉村治理示範村鎮,三岔鎮高灣村獲評“甘肅省村規民約先進村”,形成了“點上出彩、面上開花”的治理成效。
如今,鎮原縣已構建起“南部垣面顯田園風光、中部川道蘊詩情畫意、北部山區展高原風貌”的鄉村建設總體布局,在“村莊美、産業興、百姓富、治理好、鄉風和、集體強”的發展道路上穩步前行。(鎮原融媒全媒體記者 張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