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1-25 10:27:42 來源: 甘肅日報

隴上橄欖今滿枝

2025-11-25 10:27:42     來源: 甘肅日報
字體:
分享到:

  原標題:隴上橄欖今滿枝

  11月中旬的隴南武都,連綿多日的陰雨天氣終於放晴,陽光穿透雲層灑在白龍江兩岸,給漫山遍野的油橄欖林鍍上了一層暖金色。站在武都區外納鎮的山坡上遠眺,翠綠的油橄欖樹葉間綴滿了或青或紫的果實,風一吹,枝葉搖曳,果香便順着山谷飄了過來。

  與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一樣,隴南同處北緯33°黃金緯度帶,這裡的空氣、陽光、溫度都帶着溫暖的 氣息,宜人的氣候滋養着山水,原産於地中海的油橄欖在這片山水間安了家。

  1975年,第一批橄欖苗木被引進到隴南;50年後的今天,隴南全市油橄欖種植面積近120萬畝,2024年鮮果産量6萬噸,年産特級初榨橄欖油9000噸,綜合産值達到45億元,油橄欖基地面積、鮮果産量、初榨油産量和經濟效益均居全國第一,40多萬名群眾的生活,也因這棵“外來樹種”發生了徹底改變。

  從“一粒種子”到“富民産業”,油橄欖樹在隴南扎根的50年,寫下了無數人與土地的故事。

  把油橄欖樹種成“致富樹”

  清晨7點多,武都區外納鎮稻畦村黨支部書記茹興山已經挎着竹筐鑽進了油橄欖林。他的手指粗糙卻靈活,捏住油橄欖果的根部輕輕一擰,青綠色的果實便落進筐中,不一會兒就積了小半筐。

  “以前這山上全是荒草,種莊稼掙不了錢,年輕人都往外地跑。”茹興山直起身,捶了捶腰,指了指身後連片的油橄欖林,“上世紀90年代,鎮上説要種油橄欖,村民們都犯嘀咕,這外國樹能在咱山裏活?活了又能賣多少錢?”

  作為村支書,茹興山是村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那時候就想著,要是這樹能種成,村裏就有盼頭了。”

  為了讓更多人跟着種,茹興山挨家挨戶發動群眾。一開始,願意加入的農戶不多,他就給大家算“經濟賬”:“種一畝油橄欖,盛産期能收七八百公斤,油橄欖果收購價格高,怎麼算都比種玉米等莊稼強。”

  慢慢地,越來越多的村民在自家地裏種上了油橄欖樹。如今的稻畦村,1.2萬餘畝的油橄欖園年産鮮果5000多噸,産值超3000萬元。

  而在隴南,像稻畦村這樣的村子還有很多——44個鄉鎮343個行政村的山坡上,油橄欖樹連成了片,曾經的“荒山”變成了“金山”,這棵象徵“愛”與“和平”的樹,在這片秦巴山區紮下根來,成為群眾的“致富樹”。

 做高品質的中國橄欖油

  種好油橄欖樹只是第一步,要想讓橄欖樹真正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延長産業鏈是關鍵。

  近年來,隨着全市農業優勢特色産業三年倍增行動計劃、特色山地農業提質增效行動等方案的實施,隴南持續延鏈、補鏈、強鏈,全市油橄欖基地規模不斷擴大,生産加工能力不斷提升,産業鏈條不斷延長,油橄欖已成為隴南最具特色、最有潛力的富民産業。

  從武都市區沿着白龍江驅車向東,十分鐘左右就到了隴南市祥宇油橄欖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一大早,公司門前運送油橄欖鮮果的車已經排起了長隊。

  公司大門前,門衛胡仁林熟練地抬杆、登記,看著果農們笑着從車上跳下來,他也跟着樂:“這已經是今天第三批鮮果了,我在這兒當門衛幾十年,每年這個時候最熱鬧。”

  排隊、過磅、卸貨、算賬……在園區內,果農們對這一套流程已經熟稔於心,等候排隊間隙還不時交流着各自今年的收成。

  從外納鎮趕來的茹慈明今天已經送了兩車油橄欖,地裏雇了工人採摘,他負責運送。“今年油橄欖受天氣影響比較大,但因為和企業簽了收購協議,收購價格還是很穩定。”茹慈明笑着告訴記者。

  對於祥宇這樣的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既是社會責任,也符合企業發展所需。

  從成立以來,祥宇公司積極探索、實施訂單農業:採用“公司+協會+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與農戶簽訂《合作建園協議書》,既讓農戶吃下了定心丸,實現了穩步增收,又穩定了公司的鮮果來源和質量,達到了共贏的社會效益。

  在分揀車間,祥宇公司産業合作部部長羅勤學拿着收購&賬,一邊核對數據一邊説:“目前正值油橄欖采收季,每天有100多噸的油橄欖鮮果運到廠裏。截至去年,公司已累計向果農支付收購款約18億元。”

  走進生産車間,最先聞到的是濃郁的油橄欖果香。清洗線上,鮮果在水流中翻滾,雜質被逐一篩除;破碎機裏,果肉被碾成糊狀;壓榨車間裏,金黃的橄欖油順着管道緩緩流入儲罐,透過玻璃罐壁看過去,油體清澈透亮,沒有一絲雜質。

  “特級初榨橄欖油的品質,從採摘那一刻就開始把控。”生産質量總監魏福軍指着生産線説,“鮮果採摘後必須8小時內運到廠裏,全程低溫冷榨,溫度不超過27攝氏度,這樣才能保留橄欖油裏的營養成分。”

  如今,隴南已有25家像祥宇這樣的油橄欖加工企業,34條先進的初榨油生産線,佔全國總量的67%,日加工能力達到1600噸。“武都油橄欖”“武都橄欖油”成了國家地理標誌産品,入選“甘味”公用品牌,在國際大賽上拿了100多項獎,隴南産的橄欖油,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認可。

 以科技護航油橄欖産業發展

  在武都區兩水鎮的山區,漫山遍野的油橄欖樹掩映着的一棟黃色的建築,正是隴南油橄欖科技館。而在科技館周邊的空地上,不同大小的橄欖樹正蓄力生長,這裡正是隴南市經濟林研究院油橄欖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做實驗的地方。

  “那你們直接到山裏來吧,正好來看看我種的油橄欖苗木。”記者&&到油橄欖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海光輝時,他正在試驗田裏採集數據,海光輝和他的同事們守着這一塊塊試驗田,將多年的心血傾注於此。

  “我研究的是油橄欖抗寒性,這個課題已經做了好幾年。隴南冬天偶爾會有寒凍,要是品種無法安全越冬,就會影響一年的收成。”海光輝説,“培育一個抗寒品種不容易,至少要幾十年才能出成果。有時候覺得就像養孩子,得一點一點看著它長大。”

  海光輝所在的研究所,是國內最專業的油橄欖科研機構之一。15名科研人員裏,7人是高級工程師,5人去過希臘、西班牙等油橄欖原産地學習。

  引進國內外油橄欖品種171個,建成了品種豐富的油橄欖種質資源基因庫;申報了8個省級良種,參與申報了2個國家級良種;取得省市級科技成果13項,在國內外期刊發表科技論文50多篇,取得國家專利2項……一個個數據,是他們的成就,也是他們多少年堅守最生動的注腳。

  除了育種,科研人員還把管護技術送到了田間地頭。每年科研人員都會去各主栽區推廣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等綜合管理技術。“搞科研的同時,也要教大家把油橄欖樹種得更好。”海光輝説。

  科技的力量,還改變了油橄欖果的運輸方式。武都區山高坡陡,以前收果子,全靠人背畜馱,茹興山對此最有體會:“以前要雇人從山上背,一天下來累得腰酸背痛,還得擔心果子摔爛。”

  2020年,武都區開始推廣山地單軌運輸機,稻畦村的油橄欖園裏也鋪了軌道。現在,只要按下遙控器,軌道上的“小火車”就能沿着山坡跑,單次能運500公斤,運送效率比以前的人力高了6倍。

  “運輸成本降下來了,果子的損耗也降低了許多,每畝地一年能省300多塊錢運費。”茹興山指着軌道車説。

  截至目前,武都區已建成169條單軌運輸線路,總長118.96公里,覆蓋80個村、20個合作社。這些銀色的軌道,像一條條“産業動脈”,把山裏的油橄欖果送到山下,把增收致富的希望運進山裏。

  50年時間,油橄欖樹在隴南扎了根,也改變了這片土地的模樣。近120萬畝油橄欖林,不僅讓荒山變綠,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築得更牢,更讓40多萬群眾的腰包鼓了起來。又是一年豐收季,白龍江畔的油橄欖果香正飄向更遠的地方。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馬小龍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