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糧田”變“良田”——靈&縣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鄉村振興根基
初冬時節,來到靈&縣西屯鎮的垣邊,極目遠眺,層層梯田如雕如塑,從山腳蜿蜒而上。
2022年開始,靈&縣開始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
“咱們祖祖輩輩不是一直在修梯田嗎?”60歲的西屯鎮愛子村村民李小興起初不以為然。直到看見十幾&挖掘機同時開上山,他才意識到:“這次不一樣。”
靈&縣農業項目服務中心主任于富強介紹,這次不是簡單地把坡地推平,而是集“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機能行”於一體的系統工程。“我們要建的是‘土肥、塊大、地平、路通’的‘增收田’。”
測量隊員扛着儀器,在荊棘中踏出路來;施工人員頂着烈日,在工地上一幹就是十幾個小時。
“我們堅持把‘群眾不滿意、機械不撤離,鄉村不滿意、工程不決算,市縣不滿意、工程不驗收’作為項目實施基本條件,確保項目建設高質量推進。”於富強説。
最讓村民們動容的是,為了不誤農時,施工隊搶在春播前、夏收後、秋收後的窗口期晝夜施工。
如今,站在西屯鎮的垣邊俯瞰,曾經的陡坡地變成了平展展的梯田。李小興蹲在地頭,抓起一把土捻了捻,笑着説:“你看這土多肥!以前種一斤種子收300斤,現在能收500斤!”
去年8月,靈&縣開始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2萬畝,項目總投資4101.61萬元,涉及西屯鎮等3鄉(鎮)16村,惠及4300多戶1.75萬人。
改變的不僅是土地,還有村民的收入。
在西屯鎮柳家鋪村高標準農田項目區,1050畝新修農田由100多戶村民的“小塊田”整合而成,村民楊小強承包了其中的120畝。
他高興地算起了增收賬:“今年全種了玉米,畝産能達1800斤,比以前足足多了300斤!農閒時我還在合作社打工,一天能掙120元。”
以前,土地分散、雜亂無章,大型收割機在陡坡地“無用武之地”。如今,“小田”變“大田”、坡地變平地,農機直達地頭。
“現在耕地、收糧全程採用機械化作業,一台聯合收割機一天能收50畝,頂30多個勞力。”楊小強計劃明年再擴大種植規模。
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竣工後,靈&縣及時與村集體簽訂管護協議,明確責任,並由縣農業項目服務中心全程監督,確保高標準農田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長受益。
行走在新修的田間道路上,李小興望著層層疊疊的沃野,滿眼都是豐收的希望:“這地真是修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十四五”以來,靈&縣緊扣我省高標準農田建設“1+1+6”政策體系,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視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工程,建成高標準農田13.8萬畝。截至目前,全縣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8.55萬畝。
靈&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張軍寧説:“展望‘十五五’,我們將緊緊圍繞‘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從‘規模化’向‘高質量、一體化’邁進,不僅要讓田地更平整、設施更完善,更要讓科技賦能、産業融合,真正實現農田增效、農民增收、鄉村增色。”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田麗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