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1-24 17:44:19 來源: 永昌縣融媒體中心

避險搬遷惠民生 安居增收啟新程——永昌縣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紀實

2025-11-24 17:44:19     來源: 永昌縣融媒體中心
字體:
分享到:

  2022年以來,永昌縣以“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生活好、能融入”為核心目標,創新推行“1234”工作機制,高質量推進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7893戶群眾實現“安居夢”,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築牢民生根基。

  建強責任鏈條 創新機制破難題

  永昌縣將避險搬遷工作作為“系統民生工程”,構建“主要領導總體負責、縣級領導包抓推動、行業部門下沉指導、鄉鎮專班落實”的責任體系,創新推出“1234”工作機制。通過“村社摸排—鄉鎮審核—第三方支撐—部門認定”四級流程精準識別搬遷對象,實現“應搬盡搬”;制定集中與分散兩類安置方案,實行閉環管理,確保各項任務高效落地。

  分類精準安置 民生福祉暖人心

  堅持“群眾自願、分類施策”原則,破解“故土難離”難題。分散安置聚焦“便捷高效”,梳理存量房源供群眾選擇,開設不動産登記專用窗口,保障搬遷戶“進城上樓”後快速辦證;集中安置突出“共建共享”,推行“房屋設計群眾定、工程質量群眾督”模式,建成38個功能完善的安置點,同步配套便民服務中心、標準化衞生室、文化廣場、體育健身設施等,實現“家家戶戶通自來水、主幹道全部硬覆蓋、夜間照明無死角”。紅山窯鎮水泉子村安置點嚴格執行抗震標準,完善供排水管網;焦家莊鎮馬營口安置點212戶農戶告別“雨天漏水、出門踩泥”的舊生活,安置點入住率普遍超過80%。

  産居生態融合 長效發展強根基

  堅持土地復墾、生態修復與産業發展統籌推進,讓搬遷群眾“住得舒心、過得安心”。按照“搬得出、復得好”原則,對搬遷後騰退的舊宅基地、廢棄房屋及閒置土地集中整治,通過拆除危房、平整土地、土壤改良等措施開展生態修復與耕地補充,截至2025年底,累計完成土地復墾復綠7000余畝。安置點建設堅持“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投用”,便民服務中心集成政務辦理、矛盾調解、文化活動等功能,實現生態改善與民生提升雙豐收。

  多元監督護航 民心工程重質量

  建立工程質量、資金管理、風險排查等“五聯動監督”機制,築牢工程質量“防火墻”。資金保障方面,落實“國家補貼+市縣貼息”政策,給予每戶最高10萬元補貼及5萬元貼息貸款,通過“一補一降一免”措施,將建房成本控制在1700元/㎡以內,讓群眾“買得起、住得好”。嚴格的監督與惠民政策,讓避險搬遷成為經得起檢驗的“民心工程”。

  如今,永昌大地一個個設施完善的安置點拔地而起,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不僅讓群眾遠離災害威脅,更鋪就了一條“安居富民、生態宜居”的鄉村振興之路。(記者:閆慶桐)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