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1-24 10:52:45 來源: 甘肅日報

從“靠天吃飯”到“豐産增收”——看榆中縣馬鈴薯産業如何實現優化升級

2025-11-24 10:52:45     來源: 甘肅日報
字體:
分享到:

  原標題:從“靠天吃飯”到“豐産增收”——看榆中縣馬鈴薯産業如何實現優化升級

  初冬的午後,蘭州市榆中縣高崖鎮的田野間農機穿梭,一顆顆圓潤飽滿的土豆破土而出,覆着泥土的馬鈴薯很快堆成小山,村民們忙着進行分揀、裝車,臉上洋溢着豐收的喜悅。

  多年前,受到生産環境和要素的制約,當地馬鈴薯産量始終要看老天爺的“眼色”。隨着生産技術的逐一突破、馬鈴薯品質提升、社會化服務優化等多元要素的支撐。今年,榆中縣馬鈴薯迎來豐産增收。

  技術賦能:水肥一體化破解乾旱難題

  走進高崖鎮福林紅家庭農場的千畝馬鈴薯基地,田壟間,每隔一米左右便埋設着一根黑色的塑料出水管,這便是當地馬鈴薯産業發展壯大不可或缺的“搭檔”——膜下滴灌系統。

  今年上半年,榆中縣遭遇了長期乾旱和持續高溫,對農作物的生長帶來一定影響,但在水肥一體化技術的助力下,福林紅家庭農場穩住了産量。

  “農場種植了1200畝的‘隴薯七號’‘希森六號’等優質鮮食馬鈴薯,今年預計畝産仍能穩定在8000斤左右,這比過去沒有灌溉條件時,足足增産了4000到5000斤,幾乎是翻了一番!”農場負責人李文林對這套系統讚不絕口。

  李文林算了一筆經濟賬:在馬鈴薯整個生長周期中,僅需滴灌4到6次,每次畝均水費成本僅為38元,而産量的飆升帶來了實打實的收益。“按今年每公斤1.1元的地頭收購價計算,畝均毛收入可達4000多元,低投入有高産出,節水與增收效果立竿見影。”李文林説。

  早在2022年,為徹底扭轉水資源短缺的被動局面,榆中縣以“高效用水、科學配水、精量灌水”為導向,在高崖鎮實施節水灌溉項目,以水肥一體化技術為核心抓手,徹底解決了1476畝農田的灌溉難題。

  這項技術把精準配比的養分混合液通過滴灌系統,定時定量均勻地輸送到馬鈴薯的根係發育區,不僅成為工程節水與農藝節水深度融合的典範,還徹底革新了當地“靠天吃飯”的傳統耕作方式,更讓這片乾渴的土地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效益。

  截至目前,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已達16.5萬畝,鮮薯預計總産量28萬噸,為農民人均增收約1250元,在優勢産區,這一數字更是高達2000元。

  品質立身:從“北繁南種”到全産業鏈布局

  技術帶來了産量,而品質則成為榆中馬鈴薯走向市場的通行證。

  “榆中縣産的馬鈴薯個頭適中勻稱、澱粉含量高,吃起來口感香甜軟糯,品質穩定,深受我們南方消費者的歡迎。”來自四川的採購商羅石東對榆中馬鈴薯的特點如數家珍。

  這份讚譽,與榆中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前瞻性的産業布局分不開。

  榆中縣地處甘肅省現代絲路寒旱農業“一帶五區”核心區域,獨特的氣候與土壤條件為發展高澱粉馬鈴薯、菜用型馬鈴薯和高品質種薯提供了絕佳的沃土。

  基於這種優勢,榆中縣着力構建産業體系、生産組織、産銷對接、精深加工等“四大體系”,大力推廣山地壟作全膜覆蓋、水肥一體化等多元化栽培模式,全力推進品種培優與品質提升。

  在市場戰略上,榆中縣又打出了一張漂亮的“王牌”——“北繁南種”。依託省會蘭州的交通與信息物流優勢,榆中縣把自身定位為優質脫毒馬鈴薯種薯的“繁育基地”,主攻南方廣闊的冬播市場。

  今年10月底,湖北恩施土豆北繁種薯在榆中縣進行了測産,結果顯示:米拉品種在榆中縣表現優異,平均畝産達到2012公斤。

  這一數據表明,米拉品種在榆中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和穩定的産量,種薯質量優良。這為“北繁南種”大面積推廣米拉種薯提供了科學依據,並有望通過3年時間,把“北繁南種”基地發展到1萬畝以上。

  今年,榆中縣精心培育的2.5萬畝優質種薯,通過參加省外推介會等方式,源源不斷地銷往廣東、廣西、福建、雲南等冬播區或混作區,實現了“北繁南種”的合作共贏,提升了産業附加值。

  榆中縣産出的商品薯,則主要供應蘭州及周邊的商超與大型批發市場,確保本地市場穩定,部分馬鈴薯還被送往中連川鄉以及定西市的澱粉廠進行精深加工,進一步延伸了産業鏈條。

  服務賦能:社會化託管解放生産力

  如果説技術解決了“種得好”的難題,那麼社會化服務則破解了“誰來種”和“怎麼種”的問題。

  在榆中縣貢井鎮的馬鈴薯田裏,榆中樂俊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現代化采收機高效作業。

  “我們的服務已經覆蓋了周邊5830畝農田,農戶把土地託管給我們,每畝只需支付120元的服務費,從耕地、播種、防治到收穫,所有環節都由我們合作社的專業機械來完成。”合作社負責人莊彥傑介紹説,這類“保姆式”託管服務尤其為小農戶和弱勞力家庭注入了強心劑,農戶能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安心外出務工,他們不僅有土地流轉或託管的收入,還能多一份工資性收入,實現了“一地雙收”。

  這種“農民下單、服務組織接單”的模式,起源於榆中縣2023年大力推行的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全縣圍繞小麥、玉米、馬鈴薯三大主糧作物,推出了包括機播、機收、病蟲害防治在內的六項核心服務,並創新設計了“13+X”菜單式服務套餐,讓農戶可以按需選擇。

  這項舉措有效解決了無勞力、弱勞力農戶“幹不了、幹不好”的問題,推動了農業生産的規模化、專業化和標準化。目前,全縣已有包括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內的42家服務組織投身其中,農業生産託管服務面積達到28萬畝,覆蓋了全縣40%的小農戶,為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開闢了全新路徑。

  從技術賦能到市場開拓,再到服務創新。眼下,榆中縣的馬鈴薯産業正走出一條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示範之路,這些小小的“土豆”,不僅滋養了土地,更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主導産業。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煜宇 通訊員 張永琰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