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3個月大、40斤左右的羊羔,今年長得格外壯實,拉到市場上肯定能賣好價錢!”
11月21日,初冬的環縣蘆家灣鄉透着清冷,但王莊村毛西掌組村民毛會省的心裏卻暖意融融——這天,本村收羊服務隊再次上門,以每只900元的價格,買走了他家4隻毛色光滑、膘肥體壯的湖羊雜交羊羔。

今年57歲的毛會省,早年在煤礦打工時右腳遭遇粉碎性骨折,落下終身殘疾,走路一瘸一拐,卻在養羊産業裏闖出了一片天。
回想起創業路,他感慨萬千:2010年種30多畝紅梅杏、山桃育苗,因沒銷路賠了3萬多元;2018年貸款10余萬元種40畝紅蔥,又因銷路不暢、價格低迷血本無歸。接連的打擊讓他一度陷入迷茫,直到2021年,村上發展養羊産業的契機,為他點亮了希望。
彼時,王莊村已被縣上確定為養羊專業村,“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讓不少村民嘗到了甜頭。包村幹部和村兩委班子三番五次上門動員,還推出政府補貼建棚、合作社賒銷母羊、免費技術培訓等扶持政策,讓觀望的毛會省動了心。
在政策扶持下,他蓋起150平方米羊棚和50平方米草棚,靠着政府投入的1隻種公羊,再從村上合作社賒了10隻母羊,正式踏上養羊路。
“一開始不懂科學養殖,用養灘羊的老辦法喂湖羊,只簡單加些玉米,沒買專門預混料。”毛會省回憶,第一年由於母羊營養不良,三四十隻羊羔全夭折了。儘管鄉、村經常組織科學養殖、飼料配比、疾病防治等培訓,但他起初不以為然:“祖祖輩輩都養羊,哪有那麼多門道?”

吃一塹長一智。失敗後,毛會省決心從頭學起:一有空就往村上合作社跑,向資深養殖戶取經;認真參加每一次培訓,把飼料配比、圈舍消毒等知識記在心上;還通過快手直播間學習交流,兩年前從河南購入新型預混料,解決了羊只單胎、生長不良的問題。
如今的他,不僅會在飼料中按比例搭配豆粕、麩皮、小蘇打和食鹽,還能通過觀察進食量、精神狀態,及時發現羊只感冒、拉稀等問題,圈舍每月至少消毒兩次,把科學養殖落到了實處。
養殖技術日益成熟,品種改良更讓效益翻倍。今年3月,毛會省從合作社購入兩隻澳洲白種公羊,雜交後的羊羔增重快、抗病強,大多一胎三羔,品質大幅提升。
“根本不愁賣!”他滿臉笑容算起收入賬,“截至現在已經出欄了90多只,每只平均900多元,光羊就賣了6萬多;家裏種的20多畝洋芋賣了9000元,還有10多只懷孕母羊,今年預計總收入能到9萬多元。”如今,他家欠款即將還清,今年還新購了一台5萬多元的拖拉機,圈舍裏仍有47隻基礎母羊、33隻羊羔,日子過得有聲有色。

“對我們農民來説,養羊就是最好的出路,我打算繼續擴大規模,長期幹下去!”毛會省的語氣裏滿是信心。
在王莊村,像毛會省這樣靠養羊致富的村民不在少數。
村黨支部書記馬鴻璞介紹,村裏氣候和地理條件適宜養羊,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統一提供種羊、技術指導和銷售渠道,極大降低了農戶養殖風險。目前全村255戶1035人中,在家的180戶裏有150戶從事養羊,現存欄量達13500余只,村民70%的收入來自羊産業。今年下半年羊價上漲,村裏繼續動員群眾穩欄擴群,讓致富路越走越寬。

王莊村的蛻變,正是環縣羊産業富民的生動縮影。
作為草羊産業大縣,環縣把羊産業作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産業,目前全縣羊飼養量近400萬隻,養羊農戶人均來自羊産業的收入達9000元,“羊業富民”的藍圖正在這片溝壑縱橫的大地上徐徐展開。(記者:郭海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