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靈&縣什字鎮有幾分微涼,長坡安置區卻被煙火氣裹得格外暖。清晨六點半,70歲的王成花已在新家的廚房裏忙活——她熟練地拿起女兒買的煮茶壺,慢慢熬起了熱茶;從锃亮的櫥櫃裏取出昨天買的蒸饃,就着爽口鹹菜細細吃着,“以前在垣邊土房,燒柴火得提前半個鐘頭引火,遇上颳風天還總嗆得咳嗽。現在多方便,雖説小區裏的天然氣還在鋪設管道,但眼下生活已經方便多了!”吃完早飯,王成花沿着小區平整的硬化步道轉了一圈,和晨練的老鄰居嘮幾句家常,才慢悠悠往家走——再過會兒,兒媳婦會從附近菜市場買菜回來,娘倆要一起準備午飯。
王成花的愜意生活,是靈&縣推進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的生動縮影。作為地質災害易發多發縣,靈&縣近年來牢牢抓住政策機遇,將避險搬遷作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以“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生活好、能融入”為核心目標,統籌資源力量推進。2022年至今,全縣累計建成集中安置點35個,搬遷群眾2420戶7315人,覆蓋13個鄉鎮156個村;2025年計劃搬遷506戶,新增2個集中安置點,493戶已具備交付條件,478戶順利入住。而什字鎮“搬離垣邊·融入城鎮”長坡安置點,正是這場全縣民生工程中亮眼的“幸福樣板”。
俯瞰長坡安置點,這片規劃共建123戶、已建成97戶、目前已入住63戶搬遷群眾的家園裏,白色的2層小洋樓錯落排布,硬化巷道乾淨整潔,休閒廣場上老人們曬着暖陽閒談,孩童追着皮球嬉戲,清脆笑聲讓初冬更顯生機,也讓文明新風撲面而來。“從去年搬到這小康屋,我就沒再愁過啥!”王成花擦着客廳茶几,笑着細數便利:五居室寬敞明亮,陽&綠蘿長勢喜人;小區門口有超市,兒媳婦買菜步行幾分鐘就到;“以前在垣上買袋鹽得走二里地,現在逛街、看病抬腳就到,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她不知道的是,這些便利背後,是靈&縣“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精心謀劃——按照“四避開、四靠近”(避開災害區、生態區、農田、水源地,靠近城鎮、中心村、産業園、交通線)原則,縣裏引導群眾向基礎設施完善區域集聚,長坡安置點的規劃建設,正是對這一原則的精準落地。
和王成花一樣,剛完成新房裝修的王存玉,正盼著搬新家的日子。“8月份開始裝修,10月20日才收拾利索,準備過幾天請親戚來熱鬧熱鬧!”他指着掛曆上圈出的“搬新家”“過年”字樣,眼裏滿是期待,“以前老房子又破又潮,下雨天墻皮掉,孩子回家沒地方住。現在這房子亮堂暖和,今年能全家團圓過年,心裏比啥都甜!”王存玉的裝修款裏,還藏着靈&縣的“政策溫度”——縣裏協調金融機構量身定制推出“安置貸”,同時,還對自主購買縣域內存量商品房安置的搬遷戶,按家庭人口給予2萬至4萬元差異化補貼,“要是沒有‘安置貸’,我裝修還得緩陣子!”他説。
王成花和王存玉的幸福,並非偶然。從什字鎮的“四道關”到靈&縣的“一盤棋”,層層推進的部署為搬遷群眾築牢了安居根基。縣裏成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搬遷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縣級領導包鄉、鄉鎮領導包村、村社幹部聯戶”的“三包”責任制,旬通報、月調度、季總結,確保問題不過夜;什字鎮則在縣裏統籌下,嚴把規劃、建設、搬遷、服務“四道關”,建成長坡、中永、勝利3個安置點,其中長坡安置點累計完成投資3780萬元。
“我們不僅要讓群眾‘搬得出’,更要‘住得穩’。”什字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李昱龍説,這背後是縣裏1.9億元行業資金的統籌支持——推進“五通五化”(通水、通電、通路、通暖、通網,美化、亮化、綠化、硬化、文化)工程,什字鎮因基礎好,更實現了“七通五化”,黨群服務中心、便利店、衞生室一應俱全。
“住得穩”更要“能致富”。在靈&縣“金橋地企互惠”行動統籌下,什字鎮對接齊翔等本地企業,為搬遷群眾提供160余個就業崗位;縣裏更培育6處養殖小區、300座蔬菜大棚、1800畝矮化果園,推行“六個一”增收模式,486戶群眾靠種養産業增收。此外,縣裏還招引航空餐盒、包裝袋生産等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展技能培訓,讓300多名搬遷群眾,實現“上樓安居、下樓樂業”。
如今,長坡安置點的舊宅復墾工作正有序推進,已完成63戶復墾,這正是靈&縣“搬新拆舊、復墾利用”政策的體現——全縣從2022年開始累計拆除舊宅2404戶,復墾土地1080多畝,新增建設用地為重點項目落地騰出空間,&&鎮鄧家川更將復墾土地納入“&&達溪·達溪&&”生態文化長廊,實現生態與文旅雙贏。
當採訪接近尾聲,王成花家的廚房飄出排骨湯香,兒媳婦正往鍋裏下青菜;不遠處,王存玉和家人忙着整理新家。從什字鎮長坡安置點的煙火氣,到全縣35個安置點的新面貌,靈&縣用“小服務”托舉“大幸福”——28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群眾全部搬遷,7315人圓了“安居夢”,城鎮化率提升1.5個百分點,35個安置點成為鄉村振興樣板。
“下一步,我們將依託新建的長坡村黨群服務中心,全力打造一個功能集成的‘一站式’服務港灣。這裡不僅是辦事大廳,更將是連接鄰里的客廳、學習充電的課堂、休閒娛樂的空間,讓每一位搬遷群眾都能在這裡找到歸屬、感受便利、享受服務,真正實現從‘安居’到‘樂業’再到‘暖心’的跨越。”長坡村黨支部書記賈鎖祥道出了持續推進避險搬遷的決心,也描繪着搬遷群眾更美的未來圖景。(記者 齊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