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流感高發期。醫生提醒,近期流感患兒就診率明顯增高,家長應及早識別流感和重症信號,避免幾個防護誤區。
甘肅省婦幼保健院(甘肅省中心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張成祖説,流感與普通感冒有明顯區別。流感會突然發病,高熱不退,全身酸痛、乏力,食欲差,精神萎靡;普通感冒起病速度慢,低熱與中度發熱多,多見鼻塞、流涕、咳嗽。
張成祖説,5歲以下兒童(尤其是2歲以下)是流感重症高風險人群。出現以下任何一個信號,即可判斷孩子屬於重症,比如持續高熱超3天,或熱退24小時後又復升;呼吸急促、鼻翼扇動、口唇發紺;精神差、嗜睡、抽搐、煩躁不安;頻繁嘔吐、腹瀉,4至6小時無尿;原有基礎疾病(哮喘、先心病等)加重。
在流感防控和護理過程中,很多家長存在錯誤認知,不僅影響效果,還可能加重病情。有家長用物理降溫替代退熱藥。“單純物理降溫僅能短暫降低皮膚溫度,體溫超過38.5攝氏度時需及時使用退熱藥,避免引發高熱驚厥等併發癥。”張成祖説,應只選一種退熱藥,不要兩種交替吃,也不能超劑量、超頻次服用。
還有家長給患兒洗熱水澡、泡溫泉,甚至“捂汗”。張成祖説,洗熱水澡和泡溫泉屬於熱療,會使體溫進一步升高,加重病情。“捂汗”會導致體溫升高,可能引發捂熱綜合徵。孩子發熱時,穿寬鬆透氣的衣物有利於散熱,不要蓋厚被子“捂汗”。(記者梁軍)
【糾錯】 責任編輯:劉欣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