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涇川縣積極爭取以工代賑專項資金,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群眾就業增收。一批民生工程陸續落地見效,幫助群眾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和持續增收。
“我之前主要在家種地、幹些零活,農閒時沒有別的收入。鎮裏説這個項目優先聘用本地人,既能掙錢又不耽誤照顧家裏,我就趕緊報了名。從9月份開始就來這裡幹活,每月能掙4000塊錢左右,工資按月準時發放,心裏很踏實。”涇川縣玉都鎮下坳村村民趙平和説。
趙平和所説的項目,正是涇川縣實施的以工代賑工程。在省市發改委的大力支持下,今年該縣共爭取以工代賑專項資金2675萬元,完成村組道路硬化31.86公里,吸納本地群眾680餘人參與務工,累計發放勞務報酬890多萬元,人均增收約1.3萬元。
據介紹,項目建設過程中,重點圍繞突出政策初心、築牢長效惠民機制,堅持“先有群眾、後有項目”的原則,充分調研論證,精準摸排7類人員就業需求,確保群眾廣泛參與、直接受益。同時成立縣級專班、項目實施組和群眾監督組,在用工摸底、人員聘用、材料採購、務工考勤等關鍵環節實行全方位公開公示。採取縣級報賬制方式,通過電話和入戶訪查按月核實勞務報酬發放情況,群眾監督小組全程監督工程質量和務工考勤,切實把以工代賑項目建成群眾急需急盼的民生工程。
在玉都鎮什字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總投資599萬元的以工代賑項目穩步推進。項目計劃硬化院坪2000平方米、村組道路6.23公里、沙化園區道路2公里,並配套建設排水渠等基礎設施。
“我們堅持‘本地優先,就近就業’,累計吸納返鄉農民工、脫貧戶、低收入群眾200人就業,預計發放勞務報酬240萬元。項目建設不僅增加了周邊群眾收入,也改善了安置區和産業園的基礎設施條件,帶動蔬菜産業提質增效。下一步,我們將做好項目後續管護,讓以工代賑項目惠及更多群眾。”玉都鎮綜合執法隊副隊長郭效源説。
以工代賑,既建設了項目,也富裕了百姓。涇川縣通過“群眾參與、村民自建、全程監督”的模式,切實把以工代賑項目打造成群眾期盼、人民滿意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記者 趙珍珍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