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午後的陽光灑在民樂縣幸福苑社區一棟棟簇新的樓宇間,居民們三五成群聊天、鍛煉身體,青年志願者則忙着為假期託管班的孩子們教畫畫……這井然有序、充滿生機的景象,正是民樂縣縱深推進“三抓三促”行動,聚焦民生工作,不斷推出惠民生、暖民心的舉措,讓搬遷群眾過上安穩幸福生活的生動體現。
近年來,民樂縣數萬名群眾通過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開啟了城市新生活。面對搬遷群眾辦事城鄉“兩頭跑”,城市生活管理難、服務難、融入難等問題,民樂縣紮實推進“三抓三促”行動,積極探索黨建引領下的“社村融合、同城共享”模式,推動城鄉治理體系深度融合、服務資源集約整合、民生服務精準到位,構建起鄉鎮與城市社區“雙向賦能、一體協同”的治理新格局。
群眾搬遷到哪,黨組織就跟進到哪,黨的工作就開展到哪。
民樂縣全面鋪開全要素網格化治理模式,將城市各項資源和搬遷安置點納入214個網格管理,構建“城市社區黨工委、社區黨委、網格(居民小區)黨支部、樓棟(院落)黨小組、黨員&&戶”五級組織體系,13個城市社區全覆蓋建立網格黨支部38個,確定黨員&&戶305名,織細織密組織網絡,暢通社區治理“神經末梢”。
“社區建立了網格站,網格員信息都貼在樓道裏,群眾的事兒有了小管家,辦起事來很省心。”縣府街社區居民李銀春説。
群眾搬進來,政府如何提升治理效能?近年來,社區黨組織與遷出地、共駐共建單位黨組織建立常態化聯動機制,研判搬遷群眾管理服務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共享人口信息、黨員情況等,以“四級七天”工作法共同防範風險隱患,調處矛盾糾紛113件,積極推動基層社會治理提質增效。
搬遷安置點人員來源分散、信息不清、需求多樣,給社區管理服務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就此,城市社區鼓勵黨員亮身份、作表率,優先從搬遷黨員、離任村組幹部、熱心群眾等“能人”中聘任專職網格員149名,推選單元長2485名、樓棟長867名深入群眾,第一時間登記信息、掌握動態、發現問題、化解矛盾,進一步織密了黨群關係網。
服務居民關鍵在“實”和“細”。
“劉阿姨,你需要的證明已委託南古鎮辦理。辦好後他們會送到社區,我到時和您説。”幸福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為搬遷群眾辦理業務。搬遷群眾無需再往返60公里回戶籍地,在家門口的社區就能辦理相關手續。
民樂縣堅持問題導向,相繼推出一系列務實舉措,讓搬遷群眾享受到“就近好辦”帶來的便利。與此同時,民樂縣成立縣委村社協同治理工作專班,在城市社區設立“共享服務”窗口10個,梳理63項便民服務事項,鄉鎮和社區固定專人對搬遷群眾申請的便民服務事項全過程“點對點”對接,讓搬遷群眾真正融入社區大家庭。
“我們聚焦‘一老一小’等重點服務對象需求,組織開展‘敲門看燈’、日間照料、假期託管等個性化服務,有效提升了搬遷群眾的生活質量和融入感。”城市社區黨工委書記謝興鵬説,社區通過探索推行接訴即辦工作機制,及時響應居民訴求,協調解決鄰里糾紛、物業維修、政策諮詢等各類問題。
金山社區錦繡家園小區增設停車位320個,有效解決群眾停車難問題;城市社區黨工委創新設立“周五説事”協商議事機制,圍繞垃圾處理、噪音擾民等小區事務展開商討;西街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新天鎮黨委組織搬遷老人開展免費健康體檢……(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侯洪建 通訊員 尚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