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晨露映藥田 笑語伴豐收——漳縣二十五萬畝中藥材迎來采收季
初冬時節,漳縣的山地田壟間,濃郁的藥香隨風瀰漫,正是中藥材採挖收穫的關鍵期。藥農們搶抓晴好天氣全力采收,泥土翻動的清脆聲響與群眾的歡笑聲交織回蕩,勾勒出一幅“藥田生金”的鮮活豐收圖景。
走進石川鎮路地溝村的黨參種植地,田壟間隨處可見藥農忙碌的身影。農戶田海軍和家人手腳麻利地扒出泥土中的黨參,輕輕抖落根部多餘的泥土,再將黨參整齊擺放在田埂上,動作嫻熟又認真。“今年種了十多畝黨參,天不亮就下地,挖了半個多月還剩七八畝,預計再有十來天就能全部收完。”他擦了擦額頭的汗珠,臉上滿是對豐收的期待。
“人多力量大,一起賣才有議價底氣!”石川鎮的“土專家”劉永娃蹲在晾曬場,正耐心教鄰里分揀當歸。種了十幾年藥材的他,不僅摸索出“輕挖慢抖護根須”的實用采收技巧,還主動牽頭&&收購商,幫散戶省去跑銷路的麻煩,成了鄉親們信賴的“帶頭人”。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更是群眾增收致富的“硬支撐”。近年來,貴清山鎮立足本地資源稟賦,依託優良生態與適宜氣候,將中藥材種植確立為富民增收的主導産業,通過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致富帶頭人+農戶”模式,為群眾打開了便捷的“致富門”。
“瞧瞧這黨參,根莖粗壯、漿汁飽滿,今年畝産少説也有1000斤!”柯寨村村民任軍義捧着剛采收的黨參喜笑顏開,“眼下行情正好,品質上乘的鮮黨參每斤能賣18元左右,普通的也能賣到12元,收成特別不錯。”
采收季的忙碌,也讓務工群眾嘗到了甜頭。凌晨的貴清山鎮勞務市場裏,村民梁召彩攥着幹活的手套等候務工機會,説起收入眼裏發亮:“在家門口乾活不用往外跑,既能照顧老人孩子,掙錢也踏實。今年已經收入6000多元,幹到結束估計能掙1萬多元,比啥都強!”和她一樣,不少村民趁着農忙來這兒找活,憑着雙手給家裏添份實在收入。據了解,僅貴清山鎮今年就通過中藥材産業支付務工費800余萬元,田間“短工經濟”成了家門口的增收快車道。
走進金鐘鎮看治坡村的中藥材種植地,農機駛過田壟,翻起帶着泥土清香的當歸,個頭飽滿、紋路清晰,淡淡的藥香隨風飄滿田間。村民張愛霞和家人圍在農機旁分工協作,有的快速撿拾歸攏藥材,有的忙着清理根部泥土,配合十分默契。機械作業替代了彎腰刨挖,讓采收效率翻了倍,田埂上的當歸越堆越高,滿是豐收的實感,更藏着鄉村振興的蓬勃活力。“我今年種了8捆黨參、12捆當歸、12捆黃芪,能收4噸左右藥材,長勢都特別好!”村民楊妙龍笑着説道。
夕陽西下,田野間的藥香愈發濃郁。作為漳縣縣域經濟的“核心引擎”,中藥材産業近年來發展勢頭強勁。今年,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5.12萬畝,標準化種植佔比超86.78%,全産業鏈總産值突破68億元。這片充滿希望的沃土,正以藥材為媒,鋪就一條堅實的鄉村振興之路。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 通訊員 李志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