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穿行在河西走廊東段的騰格裏沙漠邊緣,成片的藍色光伏板在微涼的天光下泛着溫潤的光澤,板間的梭梭、花棒隨風搖曳,偶有幾隻沙雀掠過,勾勒出一幅“沙、光、綠”交融的生態畫卷。這裡,便是涼州區九墩灘光伏治沙示範園區——一個將荒漠治理與新能源開發“擰成一股繩”的生態樣本。
站在園區觀景&&上遠眺,光伏板陣列整齊有序排列,一望無垠。甘肅武威園區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園區管理服務中心主任趙祥山告訴記者,截至目前,這裡已累計完成沙漠治理7.26萬畝,光伏區植被覆蓋率從最初的不足10%躍升至50%以上,曾經的荒漠正逐步恢復生機。
在九墩灘光伏治沙示範園區,生態修復並非單一模式的“複製粘貼”,而是結合沙區地形特點、生態需求與産業發展目標,探索出立體光伏和固定支架光伏兩種各具特色的治沙模式。
在園區億恒2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現場,一幅立體治沙圖景正徐徐展開。作為園區兩大光伏治沙模式之一,該項目以立體光伏治沙模式為核心,將太陽能開發與沙漠治理深度融合:在光伏電站區域栽種樟子松、檸條構建固沙生態屏障,為沙區築牢綠色防護網;在光伏板間規劃建設養殖區,發展生態雞、綿羊養殖産業,禽畜糞便既能改良土壤、增加土地肥力,又為養殖業發展提供空間;在板下則種植四翅濱藜、梭梭等沙生植物,並在梭梭根部嫁接肉蓯蓉,讓荒漠逐步轉變為兼具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的“綠地”。
這種“板上發電、板間養殖、板下種植、治沙改土”的多層開發模式,不僅實現了能源生産與生態保護的同步推進,更通過肉蓯蓉種植、畜禽養殖等産業帶動增收,真正達成“産業多層化、生態多樣化、效益多元化”的良性循環。
而在華電5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區,整齊排列的光伏支架穩穩扎根在沙地上,構成了一道抵禦風沙的“藍色屏障”。不同於立體治沙模式的多層開發,這裡以固定支架光伏為核心,螺旋地樁旋擰打入工藝的應用,讓生態保護從“源頭”起步。“傳統混凝土澆築樁不僅耗時長,還會破壞地表土壤結構。我們用的螺旋地樁,不用開挖、不用澆築,施工周期縮短50%以上,抗拔承載力還提升了30%。”趙祥山指着光伏支架底部的金屬樁解釋説,“這種樁體設計,能分散風沙荷載,應對極端天氣。更重要的是,施工時對植被破壞極小,樁體未來還能回收,完全符合生態敏感區的開發要求。”
光伏板間的空地上,1米見方或1.5米見方的草方格沙障如同一張張“綠色”網格,將流動的沙丘牢牢固定;按光伏板間距不同,植被布局也各有講究:窄間距處單排梭梭、花棒錯落,新綠隨枝輕搖;寬間距處雙排檸條相擁,枝葉疊成綠障;其餘沙地,沙蒿、沙米亦漸覆地表,原本斑駁的沙地,正被這層層綠意慢慢織成連片的“生態毯”。
這套“固定支架固陣+草方格鎖沙+沙生植物護土”的組合拳,不僅讓光伏設施在極端天氣下穩如磐石,更讓沙區植被蓋度穩步提升,從根源上守住了“沙不流動、土不流失”的治沙底線。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從“靠沙吃沙”到“治沙用沙”,九墩灘的蛻變,是武威市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如今,園區已建成200萬千瓦光伏項目,並網160萬千瓦,2024年累計發電18.75億千瓦時,實現産值3.07億元。按照規劃,到2035年,這裡將建成50萬畝、1500萬千瓦的光伏治沙基地,年發電量可達260.25億千瓦時,既能為“雙碳”目標貢獻力量,又能持續築牢河西走廊的生態屏障。
夕陽西下,余暉灑在光伏板上,折射出溫暖的光芒。遠處的“銅奔馬”造型光伏陣列,將涼州歷史文化與現代新能源産業巧妙融合,成為大漠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讓每一寸沙漠都充滿生機,讓每一縷陽光都創造價值,在九墩灘,這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記者秦樹靜 馬登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