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清晨,環縣環城鎮十八里村的王興龍夫婦正忙着鋪砌院門前的最後幾塊磚。這條小路的盡頭,連接着一條嶄新的水泥路——一條直通家門的硬化路。

“擱以前,這就是條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雨雪天更是出不了門。”王興龍拍了拍手上的土,望向門前平整的路面,眼角泛起笑意:“現在好了,莊稼能直接運到家門口,再也不怕陰雨天了!”
同村的吳志學正開着三輪車從地裏回來,車上滿載着玉米。“路沒修時,拉趟莊稼得折騰大半天。現在一腳油門,直接從田頭到家門口。”他説,這條路讓秋收變得格外輕鬆。
這樣的變化,正在環縣的溝峁梁垣間悄然發生。在洪德鎮,趙洼村至蘇長溝村萬山&組的道路施工現場,機械轟鳴,工人們在寒風中乾勁十足。

“這條路連着蘇長溝村部和G211線,惠及4個村民小組、583名村民。”蘇長溝村支書謝昌介紹,原先的土路沿河而建,每逢下雨就山水漫道,村民只能繞遠路。“年底通車後,不僅能解決出行難題,更能打通村組間的‘毛細血管’。”
一條路,改變的不僅是出行方式。在環縣,“十四五”以來新建的1127公里村組道路、32.6公里紅色旅游公路,正如同一條條“振興動脈”,為鄉村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據統計,到2025年底,環縣公路總里程將達到5931公里,這些蜿蜒在黃土高原上的銀灰色緞帶,正在成為環縣鄉村振興最堅實的底氣。(記者:劉紅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