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河西走廊中部的張掖,有着豐富的自然資源,這裡匯聚着丹霞的熾烈、彩丘的夢幻、沙漠的蒼茫、森林的幽深、濕地的清潤、峽谷的險峻、草原的遼闊。這裡有精美絕倫的石窟藝術、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雄渾壯麗的祁連風光。
如何讓沉睡的自然資源“活”起來,成為公眾可感、可知、可學的生動教材?
“一帶多點”,在壯闊山水間布局“沒有圍墻的課堂”
“在濕地博物館看黑河、看鳥,到這裡看祁連山、看雪豹,這一趟真值!”從祁連山國家公園自然博物館生態體驗基地走出來的一群中小學生興奮地交流着。
張掖市林草局以祁連山國家公園入口社區建設為突破口,系統整合沿祁連山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科普教育資源,構建起以扁都口入口社區、馬蹄鄉入口社區、祁連山國家公園自然博物館等為主體的祁連山自然教育與生態體驗帶,以地質公園、濕地公園等為支撐點的“一帶多點”自然教育新格局,自然教育空間布局更加優化。
“通過建立自然教育新格局,常態化開展科普講堂、生態研學、森林體驗等系列活動,讓更多群眾從沉浸式體驗中探索自然奧秘,把生態保護的種子深植心間。到目前已接納受眾36萬人次。”張掖市林草局副局長葛軍元介紹。
“沉浸體驗”,高標準場館織密自然教育服務網絡。走進建成的祁連山國家公園自然博物館,豐富的動植物標本、互動式的展示設備,讓人仿佛置身於祁連山生態系統的濃縮畫卷中。這只是張掖夯實自然教育基礎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張掖林草局累計爭取國家公園項目資金9099萬元,建成了包括自然博物館、生態體驗基地、文化科普館等在內的6處高標準自然教育場所。
張掖市林草局保護地科科長王京偉介紹:“全市林草系統建設的自然教育基地已達12個,涵蓋地質地貌、動植物、生態景觀、人文歷史等多個領域。”目前,全市集展示、體驗、科普、研學於一體的複合型載體網絡已經形成,為各類研學、科普活動提供了堅實平台。
“知行合一”,特色課程讓生態文明種子深植心間。自然教育,核心在“教育”。張掖立足各保護地資源稟賦,精心組建了由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大學生志願者等構成的專業教學團隊,研發了符合不同年齡段認知特點的自然教育課程。通過將自然教育與研學實踐深度融合,常態化組織大中小學生走進自然保護地,在真實場景中開展觀察記錄、生態體驗、文化感悟等活動。
“以前在課本上讀到的生態環境保護,總覺得有點遙遠。但當你真正站在雪山腳下,親眼看到清澈的溪流和成群的野生動物,那種震撼會讓你從心底裏想要去保護這一切。”一位參加完生態體驗活動的中學生説。這種在“自然大課堂”中的親身經歷,正讓生態文明的種子在年輕一代心中悄然生根發芽。
在祁連山國家公園自然博物館,一群中小學生正在生態體驗基地裏,饒有興致地觀察着雪豹的活動蹤跡;在不遠處的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研學團隊的同學們正聽着地質專家的講解,感嘆大自然億萬年鬼斧神工的造化;馬蹄寺生態科普館內,更是藏着一堂沉浸式的文化與自然共生課……如今的張掖,走進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在山水之間上一堂生動的“自然課”,已成為越來越多中小學生的新風尚,更成為張掖市生態文明建設一張閃亮的金色名片。(王維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