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村民議事“議”出發展新路
臨洮縣漫洼鄉老地溝村,一個海拔2348米的乾旱山村。全村3778畝耕地中,馬鈴薯種植面積超過半數。
長期以來,受制於水利設施薄弱、灌溉條件不足,當地的馬鈴薯産業“靠天吃飯”,産量和效益始終在低水平徘徊。
今年,為破解這一發展瓶頸,老地溝村立足資源稟賦,通過“村民議事”機制,成功推動“引水上山”高效節水灌溉項目落地生根。
項目的成功,關鍵在於“村民議事”機制的深度運用。在項目規劃初期,村“兩委”多次召開議事會,將項目的必要性、設計的科學性向群眾講深講透。同時,也不回避施工可能帶來的揚塵、佔道佔地等現實問題。
村民的疑慮被一一擺上&面:“項目佔地嗎,影響正常農作怎麼辦?”“水費怎麼算,後期壞了誰維修?”“水源能保證嗎,真能增産嗎?”……這些尖銳的提問不再是“挑刺兒”,而是被當作寶貴的意見充分吸納,並融入項目前期設計。
通過坦誠溝通,群眾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真正展現了“主人翁”精神,幹群關係在“有事好商量”的氛圍中愈發融洽。
在項目實施與後續管理中,議事會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圍繞水費收繳、工程管護等核心議題,村裏持續傾聽民意、匯集民智,不斷優化管理方案。這座幹群“連心橋”被夯得更實、建得更牢,全面營造了“説話有人聽、辦事有人跟”的良好局面。
今年10月,總投資922萬元的“引水上山”工程正式建成投用。項目鋪設滴灌帶55.86萬米,精準覆蓋1000畝核心馬鈴薯種植區。
老地溝村駐村工作隊隊員郭經緯介紹,今年,全村種植馬鈴薯2100畝,收穫1000萬斤馬鈴薯。據測算,該工程將使灌溉用水節約近70%,農藥化肥使用量減少近30%。預計明年,項目區馬鈴薯畝均産量將突破7000斤,較以往增産3000斤以上,畝均直接增收可達1000元以上,真正實現了“旱地變良田、産量翻一番”的預期目標。
實實在在的效益,讓村民們喜上眉梢,話匣子也一下子打開了。
村民趙學智看著自家地裏個頭勻稱的洋芋,高興地算起了賬:“今年收成好,比以前多掙了2000多塊!這滴灌就是好,水肥直接送到根上,省力又省心。”
種了一輩子地的老把式張海軍,起初對項目有些顧慮,現在卻成了最積極的宣傳員:“我之前還擔心項目效果不好,現在看來是鼠目寸光啦!這水一上,産量翻番,這事兒辦到了咱們心坎上!”
曾經對水費和後期維護提出疑問的村民李海雄,如今也徹底放了心:“我之前就擔心水費貴、壞了沒人管。現在村裏定了規矩,水費按方算,公道透明;還有專門的管護隊,小毛病馬上就修。這事兒辦得敞亮,我們心裏有底,敢放心大膽地幹了!”
老地溝村黨支部書記史天維深有感觸地説:“充分尊重民意、激發民智,是推動鄉村産業振興的有效路徑。”如今,這一機制已成為常態。從人居環境整治到高原夏菜種植,今年,老地溝村已通過村民議事會成功解決了群眾出行難、增産增收慢等15個急難愁盼問題,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引水上山”工程是臨洮縣近年來重點推進的水利項目之一。近四年間,全縣已累計投入超1億元,實施此類工程2萬餘畝,為山區發展馬鈴薯、高原夏菜等特色農業注入了強勁動能。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