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晨霧還未散去,在會寧縣會師鎮南什村的津甘共建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筍農們已經沿着壟溝,在蘆筍田間進行清園施肥。這片由東西部協作引進企業打造的示範園區,是會寧縣推動土地流轉、創新利益聯結機制的生動縮影。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重要部署。會寧縣廣大幹部群眾積極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將政策指引轉化為紮實行動,通過推進土地流轉、強化科技賦能、促進産業升級,持續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培育壯大特色産業,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與質量效益,為“三農”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創新機制 土地生金
時值冬月,寒風驟起,津甘共建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內卻暖意融融。24座日光溫室和6座連棟溫室在日光下銀光閃爍。棚內村民忙碌的身影,將“冬閒”變為“冬忙”。
“一年下來,土地流轉費加上務工收入,我能掙3萬多元。離家近,照顧家裏也方便。”南什村村民張利霞滿意地説。
園區生産經理馮亞雄介紹,園區探索出“企業自主建設、政府獎補支持、園區資産共持、經營利潤分紅”的發展模式,既提升了土地價值,也拓寬了農戶的增收渠道。
“今年露天種植畝産毛筍500公斤,設施種植畝産達1400公斤,全年生産收入約200萬元,帶動周邊百餘人次務工增收。”馮亞雄&&,該模式已在全縣四個鄉鎮推廣種植200畝,預計到2026年將擴大至1000畝,未來園區還將配套建設加工廠,進一步延伸産業鏈。
會師鎮副鎮長王璽&&,通過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會師鎮緊扣改革主線,在農業領域持續探索、勇於創新,積極發揮組織協調作用,當好“中間人”和“服務員”,建立起“保底金+盈餘分紅”“土地入股+優先雇工”等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
“新機制既保障農戶獲得穩定的土地租金,又讓他們分享到産業園發展的增值收益,實現家門口就業,極大激發了參與積極性。土地化零為整,資源得以盤活,沉睡的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王璽説。
精準賦能 融合增效
在柴家門鎮寶川岔村,千畝黑膜馬鈴薯示範基地的覆膜工作正在加速推進。一條條新鋪的地膜在田野間延伸,編織出來年豐收的圖景。
寶川岔村黨支部書記李樹陽介紹,通過實施單産提升項目,村裏免費向農戶發放化肥、種子和地膜,引導農戶“零成本起步”參與連片種植,有效調動了生産積極性,為明年春播增産奠定了堅實基礎。
柴家門鎮鎮長李志學介紹,全鎮現有耕地15萬畝,其中4.5萬畝高標準農田已具備科技升級條件。“下一步,我們計劃在樊郭村建設萬畝高標準蕎麥基地,探索‘旅游觀光+精深加工+線上銷售’融合發展模式,並引進龍頭企業規模種植丹參、蘆筍,打造多個示範田片,推動農業全鏈條升級。”李志學説。
從會師鎮完善的聯農帶農機制,到柴家門鎮熱火朝天的産業實踐,會寧縣各鄉鎮正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引,將政策紅利精準滴灌到鄉村振興的每一寸土地上。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會寧縣廣大幹部群眾將緊密對接國家“十五五”規劃方向,立足縣域實際,聚焦産業發展、民生改善與基層治理,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思路、硬舉措,努力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嶄新畫卷,在新時代鄉村振興征程上寫下堅實的“會寧答卷”。(記者 喬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