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 甘州區聚焦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現實難題, 持續深化“雙報到”服務機制, 創新打造“包抓領導+社區黨組織+共建單位+群眾代表”四方聯動的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着力構建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組織聯建,築牢三方協作“主陣地”
日前,甘州區西街街道召開2025年第三季度城市基層黨建聯席會議,會議結束後,包抓&&領導、共駐共建單位、街道社區負責人集體前往小寺廟社區及工商銀行家屬院,實地查看了由社區黨組織牽頭、多家共駐共建單位共同出資打造的應急物資室及老年活動中心,詳細了解小寺廟社區共駐共建單位在搭建共建平台、精準對接需求等方面的具體做法。
“社區和共駐共建單位為我們轄區改善了不少設施,社區的服務態度很好,為我們居民創造了美好的生活環境。”轄區居民鄭玲説。
這是甘州區“四方聯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的一個縮影。
據甘州區西街街道小寺廟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崔燕婷介紹,小寺廟社區打破傳統的單打獨鬥模式,以黨建為引領,將社區內看似分散的‘社會人’‘單位人’重新凝聚成‘社區人’,圍繞居民需求,聚力解決轄區破損路面硬化、危墻修復、路燈架設、活動室建設等居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
去年以來,甘州區明確包抓領導、社區黨組織、共建單位、群眾代表四方職責,形成分工協作、同向發力的工作格局。社區通過入戶走訪、問卷調查、線上平台等方式, 全面收集居民“微心願”“微訴求”, 系統梳理形成“需求清單”; 共建單位主動對接,結合人才、技術、資金、陣地等優勢, 精準提供“資源清單”; 根據兩張清單, 社區黨組織召開黨建聯席會議, 組織共建單位認領項目, 推動需求與資源有效對接, 形成可操作、可跟蹤的“項目清單” , 明確時間表、路線圖, 通過簽訂共建協議確保任務有序推進。
難題聯破 打通治理堵點“全鏈條”
近日,甘州區南街街道南關社區水務局小區入口陡坡經過“微改造”解決了一系列“煩心事”,讓居民生活幸福度不斷提升。
“以前雨雪天&&小區提心吊膽,現在入口改造,我們就能輕鬆出門了!”水務局小區的住戶看著昔日“隱患路”變身“安心道”,難掩喜悅,連連稱讚。
這段超過45度的陡坡通道,是水務局小區居民出行的必經之路。多年來,因坡度過陡、雨雪天極易打滑且小區大門口臨近主幹道,部分車輛通行速度較快,尤其在早晚高峰時段,老人、兒童&&危險,更令人揪心的是,因入口較陡,大型消防車輛無法進入小區,存在一系列安全隱患,成了居民日常出行中一根拔不掉的“心頭刺”。
社區接到這件牽繫着居民&&安全的民意訴求,迅速響應、四方聯動爭取轄區5家共駐共建單位資金支持,在街道、社區和物業的共同努力和多方協同推動下,陡坡改造被納入“民生微實事”項目,開展修繕,施工過程中,社區工作人員每日到現場查看進度、監督質量,並協調解決施工期間居民的臨時通行問題。
如今,原本陡峭的斜坡變成了防滑瀝青平緩步道,平整如新,人流車流有序通行,解決了居民長期困擾的出行難題。
民生無小事。去年以來,甘州區不斷提升為民質效, 確保 “四化融合”推動作用在社區發揮。聚焦居民反映集中的綠化不足、道路破損、墻體修復等問題, 構建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 業委會、居委會、物管會為主體, 共建單位、志願服務隊等共同參與的聯動機制。累計改造活動場所15處, 鋪設路面 41 處, 補植苗木9100余棵, 安裝充電樁與消防櫃126組, 修復墻體55處, 新增路燈54盞, 切實辦好群眾“家門口” 的實事。重點關注“一老一 幼”群體, 聯合共建單位在重要節日走訪慰問困難老人563 人次, 開展健康義診 72 次、 專題講座53場。創新推行“社區合夥人”模式, 打造“安心託管班”“零工驛站”“愛心助殘超市”等14個服務項目, 持續完善養老、托育、助餐等便民服務, 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優質生活。
服務聯抓,構建民生幸福“同心圓”
“大家有哪些訴求,對咱們小區有哪些意見和建議,都可以説,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社區工作人員簡單幾句開場白後,居民群眾便紛紛打開了話匣子。這樣的議事場面,在甘州區各個社區時常可見。
“去年,市委書記兩次到我們社區調研指導工作,現場協調解決了化肥廠家屬樓墻體破損、老舊小區充電樁架設、泰安嘉園小區閒置資産盤活利用難等居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甘州區泰安社區黨委書記李玉蘭説。
轉變服務方式, 以 “多元共治” 推動問題在社區解決,是甘州區“四方聯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的“金鑰匙”。去年以來,甘州區嚴格落實領導幹部包抓&&社區制度, 38 名市、區領導帶頭踐行“四下基層” 要求, 深入社區蹲點調研, 現場協調解決老舊小區電梯加裝、停車位擴容等難題280余件, 帶動120余家共建單位由“被動響應”轉為“主動服務”, 推動50余家駐區酒店、商超等單位為居民解決就業、就醫等實際問題400多件。依託社區黨建聯席會議平台, 定期組織共建單位圍繞治理難點、共建事項、資源共享等開展協商, 累計召開會議解決停車管理、充電設施、環境整治等問題3200余件, 有效推動社區治理從“單打獨鬥”向“協同作戰”轉變。
同時,為着力破解共建單位參與動力不足的問題,甘州區還建立健全四個“雙向”機制, 通過雙向溝通協商完善信息互通機制, 提升工作對接效率; 通過雙向考核激勵實現社區與共建單位相互評分, 激發實質參與熱情; 通過雙向評價幹部全面掌握街道社區和“雙報到”幹部現實表現, 強化結果運用;通過雙向服務聯動促進資源共享,增強情感融合,形成良性互動格局。
此外,該區還健全“群眾評價”機制,堅持把群眾滿意度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 建立健全評價反饋機制。通過入戶回訪、問卷調查、公開評議、設置意見箱等多種方式, 主動聽取居民評價意見, 並及時將結果反饋至共建單位, 構建起“居民點單—社區派單—單位接單—群眾評單”的完整閉環,確保群眾訴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張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