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種的小麥要麼自己吃,要麼低價賣給販子,現在驛站上門收購,價格比以前高不少,10畝地的小麥很快就賣完了,再也不用愁銷路!”近日,臨澤縣蓼泉鎮種植戶王超看著手機裏的收款通知,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截至目前,蓼泉鎮“一粒粟”雜糧驛站已完成加工麵粉12000斤,實現銷售綠豆12噸、豆漿粉500單、豆漿原料禮包200單、枸杞1000單,産銷兩旺的良好態勢,讓小雜糧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增收金鑰匙”。
標準化加工賦能“土貨”蛻變為“精品”
走進“一粒粟”雜糧驛站加工車間,機器轟鳴聲此起彼伏,全自動碾米機、五穀雜糧磨粉機等設備高速運轉,將顆粒飽滿的小麥精準加工成細膩均勻的麵粉。“為推動小雜糧産業提質升級,我們投入290萬元盤活閒置村辦企業場地,採用倣人民公社建築風格,配套建成300平方米標準化加工車間、雜糧展銷館、大食堂等設施。”驛站負責人張瑞科介紹,從原料清洗、研磨到包裝出廠,每一道工序都建立了嚴格的質量管控標準。通過標準化加工,既完整保留了小雜糧的天然營養成分,又顯著提升了産品品相和附加值,“以這款麵粉為例,其口感細膩、麥香醇厚,剛加工完成就受到周邊群眾和游客的青睞,12000斤麵粉很快便銷售一空。”
品牌化運營發力“鄉味”香飄“大市場”
在驛站展銷館內,“益杞歡”枸杞、“歌糧匠”豆漿粉等系列産品陳列有序、琳瑯滿目,不時有游客駐足諮詢、挑選購買。“我們緊扣現代消費需求,註冊‘益杞歡’‘歌糧匠’兩大特色品牌,研發推出速衝豆漿粉、雜糧原料禮包等多款便捷化、營養化産品,開水一衝即可食用,深受上班族喜愛。”張瑞科指着貨架上的熱銷産品説。通過入駐京東等電商平台,這些承載着地方特色的“土特産”成功打開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市場,讓蓼泉小雜糧的“鄉味”飄向全國,成為消費者追捧的優質農産品。
聯動式發展惠民“産業”串聯“致富路”
“我在驛站負責産品包裝工作,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既能照顧家中老人孩子,又能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比外出打工划算多了!”正在打包豆漿料包的李大姐一邊熟練地忙碌着,一邊向筆者分享務工收穫。驛站創新採用“村集體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每年為村集體帶來10萬元穩定租金收入,同時帶動周邊50戶農戶就近就業。“我們不僅上門收購農戶種植的雜糧,還優先吸納當地村民到驛站務工,讓群眾在種植、加工、銷售等多個環節共享産業發展紅利。”蓼泉鎮包抓項目領導魏宗龍&&,這種“創業帶産業、産業帶就業、就業促發展”的良性循環,讓小雜糧産業真正成為惠及民生的富民産業,為鄉村振興築牢民生根基。
如今,“一粒粟”雜糧驛站已發展成為集加工、展銷、體驗於一體的農文旅綜合載體。從田間地頭的“土疙瘩”到消費者青睞的“香餑餑”,蓼泉鎮以全産業鏈思維推動小雜糧産業轉型升級,用實打實的産銷業績和惠民成效,生動書寫着産業興、鄉村美、百姓富的鄉村振興新篇章。(趙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