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奮進“十四五” 逐夢新征程——酒泉市“十四五”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巡禮

酒泉濱河路風景。邊世文

四通八達的公路網。邊世文

加快建設中的巨化高性能硅氟新材料項目。岑文喆

肅州區國家現代農業(種業)産業園核心區。米靜

奧凱種子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在農機裝備上作業。王國全
11月16日晚,由酒泉市委宣傳部主辦的“烽火煙霞 星耀蒼穹”主題晚會精彩上演。張靜

酒泉祁連葦海大景區。陳偉

酒泉市敦煌路幼兒園的保育員在陪幼兒做游戲。范昊帆

酒泉市政府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為前來辦事的群眾提供幫辦代辦服務。王鈺涵

建成投運的區域醫療中心——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酒泉醫院)。邊世文
時間是最忠實的記錄者。回望“十四五”的壯闊征程,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乘着新時代的浩蕩東風,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擘畫出一幅氣象萬千的奮進畫卷。
“十四五”以來,酒泉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全力以赴服務保障國家重大戰略,堅決扛起省委賦予酒泉“率先發展、勇作標兵,為全省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的使命任務,緊扣酒泉市委“1246”總體思路,團結帶領全市廣大幹部群眾,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亮點紛呈、成效顯著。
五年來,酒泉市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8%左右,在2022年、2023年相繼突破800億元、900億元的基礎上,2024年突破1000億元大關,達到1041.7億元,總量位居全省第三,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人均地區生産總值達10萬元,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提前兩年完成市第五次黨代會確定的目標。
做強工業産業 打造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強支撐
近年來,酒泉市錨定“打造酒泉億千瓦級世界清潔能源谷”目標,堅持基地化推進、大電網外送、全産業鏈發展,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製造業快速發展,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已構建起“發輸儲用造”一體發展的綜合産業體系。
玉門、金塔2座750千伏輸變電站建成投用,全國最大的百萬千瓦級火電廠常樂電廠建成投産,金風、正泰、日月重工等58家“三個500強”行業龍頭企業相繼落地,磷酸鐵鋰、全釩液流等不同技術路徑儲能裝備匯集酒泉,西北首個綠氫裝備製造項目投産,智慧電網裝備加速補鏈,隴電入川工程即將開工……“十四五”以來,酒泉市緊盯國家“沙戈荒”大基地布局,加快調峰電源、外送通道、大型儲能、源網荷儲一體化等項目建設,風電、光伏、光熱、儲能、氫能、智慧電網6條裝備製造産業鏈鍛長做強,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風電裝備製造産業基地,光伏裝備上下游産業鏈全面打通,已成為全國規模最大、技術路線最全的光熱基地,全産業鏈推進新能源裝備製造業基地建設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預計2025年新能源裝備製造業實現産值300億元,是2020年的5.5倍。
截至目前,酒泉市新能源開發已形成了以玉門、瓜州、肅北為核心的規模化、集中連片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以金塔紅柳洼、肅州區東洞灘、敦煌七里鎮為重點的3個百萬千瓦級光電基地,以酒泉經開區為中心的新能源裝備製造産業集中區。酒泉經開區風電裝備製造産業集群被認定為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新能源裝備集群獲評2024年度甘肅省省級先進製造業集群,並被列為省政府重點培育的三大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之一。“酒泉製造”從單一零部件生産升級為全産業鏈布局,成為全國新能源裝備製造領域的重要力量,新能源基地建設正向特大型持續邁進。
“十四五”以來,酒泉市新增新能源並網2281萬千瓦,是過去13年的1.82倍;累計裝機達3532萬千瓦,佔全省的47%,新能源累計發電量1826.2億千瓦時,折合標準煤5843.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82億噸;新型儲能裝機達248萬千瓦,近五年外送電量突破1500億千瓦時,較“十三五”增加900億千瓦時;離網制氫、綠色微電網等消納新路徑不斷開闢,就地消納電量從2020年的58.7億千瓦時提升到了2024年的125億千瓦時。
酒泉市依託富集綠電推動産業提質升級,還積極承接招引東中部轉移産業,總投資411億元的巨化高性能硅氟新材料、392億元的寶豐多晶硅上下游協同、240億元的智匯格林低階煤分級分質利用等一批新能源耦合項目落地建設。
同時,酒泉還傾力打造現代化工、礦産品加工等優勢産業,構建起多點支撐、多極驅動、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現代産業體系。加快化工産業提檔升級,重點發展石油化工、精細化工、現代煤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玉門東鎮、玉門老市區、金塔北河灣、瓜州柳溝4個化工産業集中區均被評為省級一級化工園區。玉門市化工新材料産業集群被認定為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形成了以石油化工重點支撐、煤化工以點帶面、精細化工集群發展的産業格局。
立足礦産資源富集的優勢,酒泉市搶抓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機遇,加快培育礦産品精深加工領域龍頭骨幹企業,以馬鬃山地區為重點,大力發展黑色金屬、煤炭、礦産資源精深加工等産業,重點實施吐魯礦區紅沙梁礦井項目、寰泰綠礬五一山釩礦項目、晟新礦業200萬噸錳礦石精加工等項目,形成煤炭、冶金、黃金、釩礦、高純石英、水泥、石材、石墨等各具特色的礦産品加工産業體系。
此外,酒泉市還大力探索新能源與高端製造、現代化工、礦産品精深加工等産業融合模式,在綠電交易、認證、直連等方面先行先試,瓜州恒瑞新源網荷儲項目獲批,玉門油田新能源制氫等項目投産,形成了産業跨界融合、互促互進的良好局面。
截至目前,全市有工業企業2400余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59戶,較2020年末凈增216戶,年産值過億元的工業企業126戶。
夯實“三農”根基 擘畫鄉村全面振興嶄新圖景
“十四五”以來,酒泉市深入貫徹中央關於“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現代寒旱特色農業為突破,探索形成生態與科技雙輪驅動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為西部乾旱地區農業轉型提供了有益借鑒。
作為全省現代寒旱特色農業先行基地,酒泉市立足資源稟賦精準施策、統籌布局,已形成區域互補、錯位發展的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累計建成戈壁設施農業24.5萬畝,佔全省戈壁設施農業總面積的近50%,帶動全市蔬菜種植面積達71.6萬畝,形成優質設施菜、加工外銷菜、大田露地菜、秋季復種菜多元發展的産業格局。敦煌杏桃、瓜州枸杞等特色農産品市場佔有率持續攀升,全市66.5%耕地建成高標準農田,年均投入農業科技資金超3000萬元,讓戈壁綠洲真正實現穩産高産、提質增效。
酒泉市將科技創新作為農業現代化的硬核支撐,全力建設全國種業高地,為農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2025年制種面積達78萬畝,較上年增加3.2萬畝,累計建成高標準種子基地40萬畝。攻克種業“卡脖子”技術,新培育自主知識産權品種101個,“敦玉49號”玉米入選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蔬菜、花卉種子國內市場佔有率分別達50%、70%,出口率達50%,成為全國最大瓜菜花卉外貿制種基地。北斗導航、無人機植保等54項新技術落地生根,中以(酒泉)綠色生態産業園應用智能溫室與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實現節水率超50%,金塔縣東壩鎮昱航生態農莊等園區的“雲種田”模式,讓農民可通過手機APP實時監控大棚環境參數,實現精準化管理,數字技術正深刻重塑農業生産場景。
産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酒泉市不斷延伸産業鏈,不斷拓展農業增值空間。“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推動西藍花、枸杞等農産品遠銷歐美、東南亞。今年以來,全市新引進肅州區疆墾乳製品精深加工産業化建設項目、玉門市有機智慧牧場(萬頭奶牛)建設項目等加工類項目76個,其中36個項目已建成,農産品加工轉化率達74%。累計建成省級玉米制種、果蔬産業、牛羊肉産業等農業産業化聯合體11家,肅州區躋身全國農産品骨幹冷鏈物流重點縣。肅州區、敦煌市省級農村産權流轉交易規範化試點完成87項交易,金額4471萬元。農民合作社規範率達85.4%。
鄉村建設同步發力。2021年以來,全市累計改造農房3.57萬戶,累計建成省級“和美鄉村”16個、省級鄉村建設示範村149個,累計新建農村公路2290公里,供水改造惠及12萬人,村級集體經濟年均增長44%。
如今的酒泉,農業根基愈發牢固。2019年以來,全市建成高標準農田306萬畝,佔永久基本農田的77.89%,高效節水面積140萬畝,佔永久基本農田的35.6%;2024年糧食總産量57.94萬噸,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考核居全省第二。今年前三季度一産增加值增長5.9%,高於全國平均增速2.1個百分點、全省0.5個百分點,增速連續12個季度居全省第一。
文旅融合共進 激發高品質生活與消費新動能
“十四五”以來,酒泉市大力實施“文化興市”戰略,突出敦煌文化旅游龍頭地位,持續打響“古今飛天 圓夢酒泉”品牌,加快大敦煌文化旅游經濟圈和全域旅游示範區建設,構建起“一核、多圈、一廊、多線”的文旅格局,實現敦煌、瓜州、肅北、阿克塞一體化發展,輻射甘青新西北旅游大環線。
在文化傳承弘揚方面,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二期建成投用,敦煌文化傳承創新基地等重大項目加快建設;全市大力支持敦煌研究院人才培養,搭建平台助力文物保護等領域科研交流,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持續推進,“數字藏經洞”成功上線,“數字敦煌”讓莫高窟全球在線共賞。
“十四五”期間,酒泉市成功舉辦第五屆至第八屆敦煌文博會,吸引228個國家及地區的3800余名嘉賓參會,促成文化合作項目174項。推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酒泉市成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設立32個敦煌文化推廣中心,創新開展“敦煌文化環球連線”17次,受眾超600萬人。
五年來,隨着敦煌書局、敦煌印局、敦煌食局、敦煌凈界等特色業態火爆出圈,鳴沙山萬人星空演唱會、“古今飛天 圓夢酒泉”航天之夜群星演唱會等文化演藝活動屢屢刷屏,一批兼具文化底蘊與創意體驗的特色業態蓬勃興起。敦煌市上榜2025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酒泉市獲中華網美麗中國之旅“美麗中國·高質量融合發展示範城市”稱號。
以《又見敦煌》《樂動敦煌》《敦煌盛典》《千手千眼》四大劇目為核心支點,敦煌市成功撬動文旅産業從“景點觀光”向“文化體驗”深度轉型。截至11月4日,四大劇目在“十四五”期間累計演出7901場,接待觀眾375.077萬人次,持續書寫傳統文化與現代旅游深度融合新篇章。
借助“敦煌”流量,酒泉文旅不斷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發起“四省十二城”區域文旅聯盟,與新疆、青海、福建泉州等地建立客源互送、資源共享機制,赴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展開推介,形成多圈層協作格局。
酒泉市縱深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聚力打造區域文化旅游中心,實施玉門關景區提升等200多個重點項目,成功創建敦煌國家級全域旅游示範區,建成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和示範基地,推出“敦煌禮物”等50個主題6000多款文創,文旅事業發展呈現“處處開花”的喜人局面。
酒泉市還持續加強文物保護和非遺傳承,在全省率先組建市縣兩級文物保護中心,開展文物普查,新認定各級文保單位28處,完成懸泉置等71個保護項目,瓜州東千佛洞等3座石窟提級管理,遺跡遺存得到精心守護。建成非遺保護傳承基地127處,推動敦煌曲子戲等6項非遺列入國家名錄,文物保護工作走在全省文物保護前列。
厚植綠色底色 描繪生態文明建設美麗畫卷
清風吹新綠、碧水映藍天、城市更宜居、生活更幸福,這是“十四五”期間酒泉市交出的一份生態環境保護“成績單”。“十四五”以來,酒泉市錨定“生態立市”戰略,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築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酒泉市以“三北”工程建設為核心抓手,堅持系統治理與科技賦能並重,廣泛應用無人機飛播造林等先進技術,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首戰告捷。五年來,累計完成營造林138萬畝,治理沙化土地486萬畝,草原生態修復治理625萬畝,風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祁連山生態保護修復持續深化,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紮實推進,各類生態修復工程讓雪豹、赤狐等珍稀野生動物棲息地環境顯著改善,水源涵養能力穩步提升。同時,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專項行動,對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生態保護紅線等重要生態空間開展人為活動遙感監測與疑似問題線索核查,切實維護區域生態安全。
酒泉市堅持以增綠、提質、增效為導向,科學開展綠化行動。利用拆遷空地、原有綠地,建設“口袋公園”、人工濕地,變城市角落為幸福地標。此外,深入實施生態保護修復治理重大工程,持續擴大綠色生態空間。全市現有林地、草原、濕地面積分別達1263萬畝、7788萬畝、720萬畝,人居環境與生態承載能力同步提升。
酒泉市聚焦群眾關心的突出環境問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區域環境質量實現持續改善。空氣質量穩定保持國家二級標準,空氣優良天數比率較“十三五”末提高6.3%。
酒泉市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推進實施鄉鎮水源地規範化建設項目。強化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深入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快完善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推動水環境質量穩步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持續恢復。
酒泉市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保障農産品質量與人居環境安全。加強農用地土壤污染源頭防治,強化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建立污染地塊名錄及開發利用負面清單,嚴格用地准入;推進固體廢物綜合治理,危廢、醫廢安全收集處置率達100%。
五年來,酒泉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將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大力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突出高端引領、數智賦能、綠色支撐,深入實施製造業綠色化改造、數字化改造、智能化改造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産業結構更趨合理、綠色。在交通領域,持續推進清潔能源替代,新增更新出租車純電動化比例和城市公交車純電動化、新能源化比例均為100%。
書寫幸福答卷 推動民生與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五年來,酒泉市着力推進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把藍圖上的“民生承諾”變成群眾可感可及的幸福圖景。
就業是民生之本。“十四五”期間,酒泉市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增加收入。實施青年就業見習計劃,引導高校畢業生通過“西部計劃”等項目扎根基層;扶持退役軍人、殘疾人、貧困婦女等困難群體穩定就業;實施企業吸納貧困勞動力、殘疾人就業,創業擔保貸款貼息等扶持政策。依託新能源、現代農業等優勢産業,建設創業園區與孵化基地,讓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五年來,酒泉市每年新增城鎮就業1萬人以上,輸轉城鄉富餘勞動力15萬人以上。2024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49814元、27285元,較“十三五”末分別增長24%、37%。
教育是民生之基。“十四五”期間,酒泉市積極回應群眾期盼,全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農村薄弱學校能力提升項目圓滿完成,為鄉村教育注入新活力。新改擴建公辦幼兒園29所,中考改革穩步推進,2025年初升高比例達92%,公辦高中招生佔比超80%。義務教育階段,從思政教育到體美勞教育,再到研學活動,全方位促進學生成長,金塔、玉門等5個縣市已通過省級優質均衡初評。11月12日,酒泉職業技術大學揭牌成立,獲批5個本科專業,標誌着酒泉高等教育再上新&階,全市教育綜合水平不斷提高,為産業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酒泉醫院建成投運,創新開展“酒泉檢查—上海診斷—酒泉治療”模式,讓更多群眾就近享受高水平醫療服務,外轉診療率下降15.8%;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範項目獲批,打破區、鄉、村三級醫療機構行政壁壘,整合組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形成“總醫院+分院+村衞生室”三級聯動的醫療服務體系,並通過推行人員、財務、藥耗等“六統一”管理,建設患者服務、檢查檢驗、遠程會診等“七大中心”,醫療資源調配從“各自為政”變為“一盤棋”,區域醫療服務中心建設跑出“加速度”。此外,酒泉市完成3批次92項醫療服務價格結構性調整,推進集採藥品“三進”行動,藥品價格大幅下降。實施參保擴面攻堅行動,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8%以上,基本醫保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優化城鄉居民待遇政策,強化定點醫藥機構管理,推進支付方式改革。
“十四五”期間,酒泉市多措並舉完善住房保障體系,穩步實施城市危舊房改造、城中村改造項目,積極解決棚改居民逾期未回遷安置問題,為全市1373戶發放租賃補貼,緩解困難群眾住房壓力。更新改造老化“生命線”,更新管網449.78公里,老舊小區改造和老舊住宅電梯加裝工作持續推進。
全市農村危房實現“動態清零”,2025年實施農房抗震改造119戶。同時,加強農房建設管理,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治理,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酒泉市構建起“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功能齊全、規模適度、覆蓋城鄉、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養老機構30個、床位3233張,護理型床位佔比66.5%。同時,建成街道(鄉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39個、村級互助幸福院60個。2025年還投入4560萬元改造建設18個鄉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和21個村級互助幸福院。
為破解老年人“吃飯難”問題,酒泉市推動老年助餐服務提質擴面,建成標準化老年助餐點121個。2024年以來,累計提供服務88.8萬人次,發放補貼354萬元。此外,深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與5600余名特殊困難老年人簽訂監護協議,完成7064戶居家適老化改造,為經濟困難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設家庭養老床位,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
百業興盛,交通先行。酒泉市全力實施全省“三大高速公路新通道”項目等,持續織密織優公路網。“十四五”末,綜合交通網絡規模近2萬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3317公里,新開通航線18條,可達國際國內34個城市,加速推動酒泉“通道優勢”向“通道經濟”轉型。
深化改革創新 實現開放與治理效能穩步提升
“十四五”時期,酒泉市積極承接落實中央和省上部署的重點改革舉措692項,因地制宜謀劃實施102項自主改革舉措,引導縣市區探索實施自主改革舉措522項。
一項項重大改革舉措的落地生根、順利推進,一批批務實創新的改革亮點的不斷涌現,凝聚起雄渾壯闊的改革合力,激發出蓬勃昂揚的前進力量,為中國式現代化酒泉實踐提供了強勁動力。
酒泉市以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服務為抓手,深化項目建設審批制度改革,推動項目落地效率提升50%以上,政府投資項目審批時限壓縮至65天,企業投資類壓縮35%。建設數字化平台實現“多評合一”“聯合圖審”線上辦理,網上可辦率達100%。推動“減證便民”向“免證利民”轉變,市域內證明“免提交”率達100%,顯著提升政務服務效率與群眾滿意度。
酒泉經開區是酒泉市新能源産業發展高地,也是酒泉市自主改革的典型案例。酒泉市通過創新人事薪酬制度、深入推進“放管服”、優化開發區管運機制、全面提升要素保障水平等措施,推動酒泉經開區實現了近五年的高速發展,規上工業總産值從2020年的42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221億元,園區規上工業企業由32家增加至79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5家,成為全國最大的風電裝備製造基地,被工信部認定為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全産業鏈推進新能源裝備製造基地建設典型經驗獲國務院通報表揚,已發展成為我省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裝備製造基地核心承載區。
酒泉市緊扣民心所向,圍繞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一項項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改革正在改善群眾生活。
酒泉市搭建“碼上就業”公共服務平台,構建公共就業服務矩陣、打造智能匹配推送引擎、提供創業全方位服務。截至目前,平台企業登記註冊21576戶,發布用工崗位15113個,匹配就業7405人次。
酒泉市制定推進義務教育改革與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紮實推進高中教育改革“回頭看”。多措並舉激發職業教育發展活力,推動貫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酒泉市及金塔縣、玉門市先後獲評“全省‘技能甘肅’推進力度大、職教改革成效明顯市縣”。
“十四五”期間,酒泉市積極服務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大局,着力打造“1+3+N”醫保支付體系,全市職工、居民住院次均費用均有下降。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範項目獲批實施,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模式初步形成,全市二級以上醫院全部建成患者服務中心,患者外轉率下降15.8%,獲批第二批國家傳染病醫防融合試點城市。穩妥推進社保制度改革,入選全國醫保參保長效機制管理改革示範城市。
酒泉市還持續推進未成年人守護協作機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創建“守未酒泉”未成年人保護雲平台。建立健全“平急結合·應急支援”志願服務體系,全面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率先在全省範圍實現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實戰化運行,訴源治理多元解紛成效明顯,玉門市多元調解糾紛模式入選全國社會治理創新案例。
加快釋放的民生紅利讓群眾共享深化改革成果,日益厚植的民生福祉大幅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年來,酒泉以奮鬥作答、以實幹立身。立足新起點,酒泉將踔厲奮發、勇毅前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堅定啟航“十五五”宏闊新程,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甘肅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董文龍 謝沛宏 王海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