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1-18 18:17:15 來源: 張掖日報

張掖牦牛産業鋪就生態富民路

2025-11-18 18:17:15     來源: 張掖日報
字體:
分享到:

  原標題:張掖牦牛産業鋪就生態富民路

  祁連山下“牛”勁足

  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張掖市境內的草原上,成群的肅南牦牛踏着晨露啃食着鮮嫩牧草,黑褐色的身影與碧綠的草場相映成趣;民樂縣的育肥大棚裏,科學配比的飼草滋養着壯碩的牦牛,它們正積蓄力量等待走向全國市場……從高原牧場到農區育肥基地,從傳統放牧到科技賦能養殖,這些鮮活的場景共同勾勒出張掖牦牛産業蓬勃發展的生動畫卷。

  近年來,張掖市立足祁連山獨特生態稟賦,科學規劃産業布局,形成了“全市統籌、肅南核心、多點輻射、全鏈融合”的發展格局,實現了規模擴張與質量提升的同步推進。如今的張掖,已構建起以“肅南牦牛”為核心的高原特色畜牧業體系,去年全市牦牛飼養量、出欄量和産值均實現顯著增長,通過品種保護、科技賦能、品牌塑造,讓這一高原瑰寶成為帶動農牧民增收、守護生態安全的“黃金産業”,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

  生態稟賦築基 産業布局煥新

  肅南縣作為核心産區,牦牛存欄量佔全市近六成,培育了數百戶養殖大戶,年育肥規模超1.6萬頭,憑藉142萬公頃優質草原,成為全省牦牛生態養殖與良種繁育的核心區域。民樂縣依託“農牧業黃金帶”區位優勢,成為全市牦牛育肥樞紐,每年近20萬頭育肥牦牛從這裡走向全國市場,獨特的“牧繁農育”模式讓育肥周期大幅縮短,養殖效益顯著提升。山丹縣則以馬場高原牧場為依託,側重優質種源培育與短期育肥,與肅南、民樂形成互補發展的差異化布局。

  在空間布局上,我市精準勾勒“一核引領、兩帶支撐、多點輻射”的産業藍圖,既發揮了肅南的生態養殖優勢,又利用了民樂、山丹的區位與土地資源,實現了全市産業資源的最優配置。跨區域協同合作更激活了發展動能,對內推行“牧區繁育、農區育肥”模式,讓牧區與農區各司其職、優勢互補;對外與青海海北州深化“祁繁甘育”合作,數百戶農牧民參與其中,形成“青海繁種、張掖育肥、全國銷售”的産業聯動格局。異地借牧模式的推廣讓資源利用更高效,每年冬春季節,山區牧民趕着牛羊前往農區的玉米秸稈地借牧,既讓祁連山草原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又實現了農區秸稈資源化利用。

  科技賦能提質 品種品質雙優

  “肅南牦牛”作為國家畜禽遺傳資源,是我市牦牛産業的核心優勢所在。這一品種保留了野牦牛的優良特性,體質結實、前軀發達,黑褐色毛色佔比高,體側下部密生長毛,適應高原嚴寒環境的能力極強。為保護這一珍貴遺傳資源,當地建立了核心育種群,對核心群進行建檔立卡,累計測定多項生産性能指標,為品種提純復壯和産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科技創新讓張掖牦牛養殖擺脫了“靠天吃飯”的傳統模式,邁向標準化、智能化新階段。成立肅南牦牛繁育中心,構建起完善的繁育體系,多家企業獲種畜禽生産經營許可,年培育種公牛數量可觀,通過引進優質種牛、推廣雜交改良模式,成年牦牛産肉量顯著提高。養殖技術的革新讓生産效率大幅提升,肅南縣推廣“夏秋放牧+冬春補飼+異地借牧”生態循環模式,無人機放牧、大數據管理等智慧技術在養殖中廣泛應用,大河鄉的28架無人機實現“指尖管千牛”,極大降低了養殖勞動強度。

  飼草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為牦牛健康生長提供充足支撐,全市大規模種植高原飼草,收貯大量青貯玉米和優質乾草,飼草料自給率超八成,肅南縣建成多處標準化種植基地,“糧改飼”政策的落地讓飼草品質持續提升。與高校開展産學研合作,為産業注入了持續的技術動力,專家服務團隊深入一線,每年培訓牧民骨幹數千人次,推動養殖科技轉化率不斷提高。祁連山純凈的生態環境和科學的養殖方式,造就了肅南牦牛肉獨一無二的品質,肉質鮮嫩多汁、肉湯清澈飄香,是名副其實的高蛋白、低脂肪、營養均衡的健康食品,滿足了現代消費者對高品質食材的需求。

  品牌認證加持 市場版圖拓展

  我市堅持“品質築基、品牌賦能、市場導向”,讓肅南牦牛肉從高原牧場走向全國餐桌,贏得市場廣泛認可。“肅南牦牛”憑藉過硬的品質獲得了一系列權威認證,成為産業發展的“金字招牌”。肅南縣康樂鎮畜牧獸醫工作站站長佘海瑞説:“‘肅南牦牛’成為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之一,成功入選全國‘土特産’推介名單,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名錄,獲得地理標誌保護産品認定。這些專業認證讓肅南牦牛有了自己的身份,肅南牦牛肉有了自己的品牌,同時也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使肅南牦牛産品走向全國。”

  除四項核心國家級認證,肅南縣多個鄉鎮獲無公害牛羊肉一體化認證,多家企業入選全國有機農産品基地,授權使用“九排松”甘肅省著名商標,“三品一標”農産品認證數量可觀,佔生産總量的六成以上,多層次、全方位的認證體系,讓肅南牦牛的品牌價值不斷提升。同時,在全國設立了18個品牌體驗店及銷售專櫃,讓消費者近距離感受産品品質;線上布局持續發力,通過京東、盒馬鮮生等主流電商&&,年銷售額突破1.2億元,産品遠銷26個省、市、自治區,品牌認證帶來的價值提升讓經營主體和牧民都享受到了發展紅利。

  政策護航發展 生態民生共贏

  我市將牦牛産業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支柱産業,從政策、資金、風險防控等多方面構建全周期保障體系,為産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專項實施方案,實施優勢産業集聚提升等“十大行動”,將牦牛産業納入全市現代畜牧業發展總體規劃,形成“短期攻堅+長期發展”的政策鏈條。肅南縣作為核心産區,同步實施多項行動,全域打造綠色有機畜産品生産基地,為牦牛産業發展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

  多元資金投入為産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市級財政連續補助肅南縣採購優質種公牛,中央預算內投資、國家和省級項目資金持續落地,種公牛補助、科技項目補助等精準到位,鄉村振興産業貼息貸款惠及眾多經營主體,全方位保障良種繁育、養殖基礎設施、科技推廣等關鍵環節的資金需求。同時,健全風險防控體系為産業發展築牢底線,牦牛保險承保率達八成以上,大量固定式防疫注射欄投入使用,不斷完善“監測——免疫——處置”疫病防控體系,配套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實現養殖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推動産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産業發展始終堅守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雙重使命,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作為全國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試點縣,肅南縣推行“草原休牧+農區借牧”模式,每年讓祁連山草原“休假”5個月,減少放牧壓力,草原植被蓋度顯著提升,昔日略顯稀疏的草原如今重新煥發生機。借牧模式更實現了種養循環,牲畜年轉化大量秸稈,過腹還田有機肥,既解決了農區秸稈處理難題,又減少了化肥使用,形成了“草原休養、農區增效、生態改善”的良性循環。

  牦牛産業更成為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錢袋子”,讓各族群眾共享發展成果。肅南縣數百戶養殖大戶年均增收超10萬元,部分牧民育肥牦牛年利潤可觀;民樂縣通過“牧繁農育”模式,帶動育肥戶年均增收8萬元以上。異地借牧模式更為農區農戶帶來數千萬元地租收入,促進了農牧區資源互補、共同富裕,成為增進民族團結、鞏固脫貧成果的重要紐帶。

  從祁連山草原的生態放牧到農區的科學育肥,從品種保護到品牌塑造,從政策扶持到科技賦能,張掖牦牛産業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科技引領、品牌驅動、富民興邊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記者 賀承冬)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