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虹城中心社區工作人員為居民辦理業務。

馬勤梅在分揀香茹。

老人在社區幸福食堂用餐。

蘭州新區第四小學的學生正在設計3D模型。

秦川中心衞生院放射技師為村民做CT檢查。圖片均為資料圖
夜幕初垂,蘭州新區的燈火次第亮起。
從職教園區高校實驗室的燈火通明,到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溫暖光影;從現代農業示範園的科技之光,到企業車間裏忙碌的身影;從校園教室的明亮燈光,到醫院診室的柔和光線——這千盞燈火,不僅照亮了新區的夜空,更照亮了民生福祉的溫暖底色,映照着萬家憂樂係心頭的為民初心。
“十四五”期間,蘭州新區以“一年不落辦實事,一步一階惠民生”的韌勁,將高質量發展成果轉化為百姓觸手可及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這裡的每一組數據、每一次創新、每一個溫暖的故事,都在生動詮釋着“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深刻內涵。
就業創業
築夢新區的時代答卷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五年來,蘭州新區堅持減負、穩崗、擴就業並舉,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2.1萬人,輸轉城鄉富餘勞動力12.14萬人次,城鎮調查失業率始終保持在3%以內。
在西岔鎮新盛村的鄉村就業工廠裏,村民馬勤梅一邊熟練地進行香菇分揀,一邊欣慰地説:“以前要去外地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兒童;現在在家門口上班,每月能掙4000多元,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授人以漁”更需“造舟為橋”。新區獲批27個高技能人才培訓平台,其中國家級平台10個,開展政府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13.65萬人次,成功引導1.7萬人自主創業。在孵化大廈內,許芳創辦的淘學島(甘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已擁有10項專利,她激動地&&:“從低成本、服務要素全的孵化辦公場地到穩崗返還補貼等各類政府性補貼,新區給了我們敢闖敢幹的底氣!”五年來,新區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等融資貸款3.41億元,直接扶持542人創業,扶持小微企業590戶,吸納帶動就業1.2萬人,發放穩崗返還補貼5800余萬元,助力5.3萬餘名企業職工穩定工作崗位。
更令人欣喜的是,“15分鐘就業服務圈”已在新區全面成形。建成1個人力資源市場、12個零工市場(驛站),打造了“政務中心+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零工驛站”的立體化就業服務體系。五年來,舉辦各類招聘活動近200場次,提供就業崗位35.7萬個,吸引45萬人來新區求職。正如一位求職者所言:“這裡不僅是西北地區發展的熱土,更是我們普通人實現夢想的廣闊舞&。”
社會保障
兜底民生的溫暖防線
從隴南山區搬遷到蘭州新區,新苑村黨支部書記杜生傑經歷了從“憂居”到“優居”。他深有感觸地説:“從過去吃水難到現在通自來水,從土路到柏油路,新區沒有把我們當外人,讓我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蘭州新區在全省範圍內率先統一城鄉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589元提高到700元,增長18.8%,3595名農村特困和一二類低保對象通過政策兜底實現穩定脫貧。在智慧社會救助平台的大屏幕上,動態監測的低收入人口信息實時跳動。彩虹城中心社區公共服務辦公室(政務服務中心)主任張海翠介紹:“通過‘大數據比對+鐵腳板摸排’工作機制,我們優化了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流程,壓縮了辦理時限,取消了戶籍地、居住地申請限制,大大提高了群眾辦事效率。”
社會救助正從“保生存”向“防風險”“提質效”轉變。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為分散特困供養人員提供“四個一”照料護理,實現了從關注困難群眾物質需求向注重物質與精神需求並重的轉變。結對幫扶幹部周敏每月都會探視獨居老人王好德,周敏説:“幫他修水管、陪他聊天,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現在他見到我就笑逐顏開。”這樣的溫情場景,正是“弱有所扶、弱有眾扶”生動局面的真實寫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新區通過金融支持、土地供應、稅費減免、財政投入、人才支撐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着力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充分發展、醫養康養有機結合的多層次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在瑞嶺社區幸福食堂裏,71歲的孫正軍端着盛有兩葷一素的餐盤滿意地説:“一頓飯只要8元,吃着暖心又健康,這裡的服務真是想到我們老人心坎裏了。”目前,蘭州新區已創建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3個,建成63家城鄉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設置老年助餐點16家,“15分鐘養老服務圈”讓“原居安老”成為現實。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新區建立了特殊兒童“資金+物資+服務”的關愛服務保障體系,978名困境兒童被分類納入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低保、特困保障範圍。在省聽力語言康復中心,聽障兒童小林(化名)通過系統的康復訓練,已經能夠清晰地説出“媽媽”。他的母親熱淚盈眶:“以前不敢想象孩子還能正常上學,現在看到他一天天進步,終於有了希望和未來。”鎮(中心社區)和村(居)委會兒童督導員和村(居)兒童主任實現全覆蓋,深入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委託照護工作,委託照護協議簽訂率達100%。
教育提質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在蘭州新區第四小學的創客教室裏,孩子們正在老師的指導下專注地設計3D模型;在全國第十六屆中學生領導力展示會上,作為連續8年參與這一全國性盛會的“常客”,蘭州市第六十一中學新區分校的學生再次斬獲大獎,充分展現了新區素質教育的豐碩成果。
“教育是民生之基,更是國家大計。”五年來,蘭州新區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優化資源配置,推動教育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達到100%,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100%,有效解決了“入園難、入園貴”問題。通過新建中小學校,持續增加學位數,義務教育階段大班額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同時,蘭州新區堅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創建德育六星校6所、省級文明校園4所、語言文字示範校46所、民族團結和國防教育示範校2所。
教師是立教之本。新區深入實施“雁陣工程”“青藍工程”,建立26個骨幹教師工作室,3個名校長工作室,培育出1068名骨幹教師。先後有25名教師獲得“鄉村優秀青年教師”“甘肅省特級教師”“園丁獎”等榮譽稱號。1名教師被認定為新時代隴原名師培養對象,2名教師被認定為新時代隴原名班主任培養對象,1名校長被認定為新時代隴原名校長培養對象。
在蘭州新區瑞嶺名郡學校,一場別開生面的新進教師“亮相課”活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這是學校“決戰課堂提質效”的生動實踐,更是新區教師培養體系的縮影。數學課堂上,呂銀錄老師執教的《相反數》引人入勝。他巧妙地運用數軸模型,將抽象概念具象化,讓學生在直觀體驗中感受數學的邏輯之美。“原來相反數就像鏡子裏的影像,既對立又統一!”一名學生興奮地分享着自己的發現。
這些教育骨幹如星星之火,在新區教育沃土上形成燎原之勢。從教壇新秀到教學能手,從跟崗學習到獨當一面,新區正以系統化的培養體系,打造着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新區還大力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建成覆蓋所有中小學的教育城域網,實現“萬兆到區、千兆到校、百兆到班”目標。蘭州新區第一初級中學榮獲“教育部2021年度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普及活動優秀學校”稱號,展現了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顯著成效。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從“學有所教”到“學有優教”,蘭州新區正以紮實的步伐,書寫着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一組組亮眼的數據,都在訴説着這片熱土上正在發生的教育奇蹟。
健康守護
醫防融合的創新實踐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五年來,新區醫療衞生投入年均增長18.3%,推動資源總量實現跨越式提升。截至目前,全區開放住院床位2146張,較“十三五”末增長67%;擁有執業(助理)醫師1458人、註冊護士1775人,分別增長82%和79%。更令人欣喜的是,平均每千常住人口醫療床位達5.85張、執業(助理)醫師3.97人。
“以前看大病要奔波&&,現在鎮衞生院就能做CT,真是太方便了。”秦川鎮西昌村村民何成秀的切身感受,道出了基層群眾的心聲。
在獲批全國首批醫防融合試點城市後,新區更是創新構建起獨具特色的“雙循環”醫防協同新格局。走進蘭州新區第一人民醫院醫共體調度中心,大屏幕上正實時顯示着各鄉鎮衞生院的診療數據,蘭州新區第一人民醫院院長呂軍介紹:“自2022年4月開通上下轉診‘綠色通道’,截至2025年10月底已累計完成雙向轉診病人13792例。”
對內,新區打造以“大健康服務為導向、醫療共同體為平台、簽約服務為抓手、績效考核為杠桿、信息化建設為支撐、督導與疾控監督員為保障”的內循環體系;對外,新區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基層聯動、群眾參與”的外循環機制——這一創新實踐獲得央視《焦點訪談》《新聞直播間》欄目三次專題報道,廣東、青海、貴州等全國100多個考察團專程前來觀摩交流。
醫保改革的突破同樣令人振奮。新區在全省率先推行醫共體醫保打包預付,累計預付資金達1.3億元。“這一改革讓醫院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疾病預防和健康管理中,正在逐步實現從‘治已病’到‘治未病’的轉變。”蘭州新區教育和衞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賈崇清説。得益於系列創新舉措,新區連續三年位列全省基本公衛項目績效評價第一名,累計獲得獎勵資金637.32萬元。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更是深入人心。截至目前,新區組建家庭醫生團隊102個,累計簽約36.57萬人。“西岔中心衞生院羅照寧醫生就像我的親人一樣,不僅定期上門,還教會了我很多健康知識。”家住文曲湖景園小區的王錫蓮動情地説。通過“特別關注、重點管理、定期隨訪、常規服務”的四級精準管理,群眾滿意度持續保持在99%以上。
急救網絡的完善則為群眾築起了生命防線。“從心梗引發不適,撥打120到送至省人民醫院新區分院搶救只用了10分鐘,醫生説我撿回了一條命。”居民張先生的親身經歷,正是新區急救網絡高效運轉的生動注腳。以省人民醫院新區分院為例,這裡通過構建“5G智慧急救體系”,實現“上車即入院”的救治模式——救護車上的患者生命體徵、數據實時傳輸至醫院急診科,醫生可提前制定搶救方案。截至目前,新區已建成5個標準化急救分站,120呼救10秒接聽率、3分鐘出車率均達98%,成功打造“黃金10分鐘急救圈”。從“以治病為中心”到“以健康為中心”,蘭州新區用一組組紮實的數據、一個個溫暖的故事,書寫着醫防融合的“新區樣本”。
從兜底保障到品質生活,從基本均衡到優質共享,蘭州新區的民生實踐深刻印證着“大道至簡,實幹為要”的真理。當高質量發展的溫度與百姓的幸福感同頻共振,當每一項民生工程都精準回應着群眾期盼,這座年輕的國家級新區便真正做到了——“千盞燈火收眼底,萬家憂樂係心頭”。
站在“十四五”圓滿收官與“十五五”新征程揚帆起航的歷史交匯點,蘭州新區將繼續以民心為卷,以實幹為筆,在廣袤的隴原大地上書寫更有溫度、更富質感的民生答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新區力量、展現新區擔當。(蘭州新區報記者 姜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