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場震撼人心的“綠色革命”——定西市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山,是大地挺立的脊梁;綠,是生命不屈的宣言。
在甘肅中部,定西,一片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標注為“生態極度脆弱區”的土地,曾是千溝萬壑、黃土裸露的代名詞。人們曾嘆息:定西苦瘠,苦在無水,更苦在無綠。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如同一粒種子,在這片曾被認為“最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土地上,歷經二十載春風化雨,催生了一場震撼人心的“綠色革命”。
這場變革,始於平凡人的堅守,成於千千萬萬定西人的接續奮鬥,最終匯聚成山河換裝、城鄉凈美的時代洪流。
旱垣上的“愚公”與四百畝青山
在通渭縣榜羅鎮張川村,許志剛、許志強這對雙胞胎兄弟,被鄉親們尊稱為“剛強兄弟”。這個稱號,不僅是對他們名字的概括,更是對他們半個世紀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精神的最好詮釋。
“那時候,山上別説樹,連草都難長住。風一吹,黃沙迷眼,雨水一來,黃土順着溝壑流走了,地越來越薄。”回憶往昔,許志剛的聲音裏帶着苦澀。
一個樸素的念頭在兄弟倆心中生根:“山綠了,人就有活路。”他們決定,要把樹“釘”在這片旱垣上!
從此,他們的人生與荒山捆綁。買樹苗的錢,是他們從貧瘠土地裏“刨”出來的全部收入。镢頭、鐵鍬、樹苗、水桶,成了他們最親密的夥伴。年復一年,他們像不知疲倦的螞蟻,一镢頭一镢頭地挖坑,一棵一棵地栽苗,一桶一桶地澆水。
“難啊,咋不難?”許志強坦言,“最怕的是栽下去,苗子活不了。心裏那個疼啊……”失敗,重來;再失敗,再重來。他們像對待孩子一樣呵護着每一株幼苗。手指磨出厚繭,脊背被歲月壓彎,但望著身後那片一點點擴大的綠色,他們的眼神始終剛毅。
五十年光陰,當初的壯年漢子已步履蹣跚。可他們身後,400多畝曾經寸草不生的荒山溝岔,已然松柏挺立、楊柳成蔭。
這片用生命培育的綠色,不僅鎖住了水土,改變了小氣候,更如同一座精神的豐碑,矗立在每個人心中,激勵着後來者。“剛強兄弟”的故事,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隴中大地最生動、最感人的實踐。
從“剛強精神”到“綠滿隴中”
定西約60%的土地是山坡溝壑,生態脆弱是發展的最大瓶頸。必須匯聚全社會力量,打響一場聲勢浩大的土地綠化攻堅戰。
“綠滿隴中”行動持續深入推進,僅今年,全市就計劃完成全民義務植樹1220萬株。
科技,為這場綠色革命裝上了“智慧大腦”。定西獨創的“山頂造林戴帽子、山坡種草披褂子、山腰梯田繫帶子、山下建棚圍裙子、溝底打壩穿靴子”的“五子登科”立體生態治理模式,如同為黃土高原量身定制的綠色鎧甲。
雨水集流整地、截桿保墑造林等抗旱造林技術的大力推廣,讓造林成活率飆升至85%以上。同時,一張“天空地”一體化的監測網覆蓋重點林區,382個視頻監控如同“千里眼”,守護着來之不易的綠色成果。
從“剛強兄弟”的個人壯舉,到全民參與的“綠滿隴中”;從傳統的镢頭鐵鍬,到“五子登科”的系統治理和“天空地”一體化的智慧管護——定西的綠化之路,越走越科學,越走越寬廣。
衛星遙感鏡頭下,隴中大地已然鑲嵌上了12.4%的翡翠綠紋,森林覆蓋率從2005年的5.16%實現躍升,這是定西人交給歷史的一份綠色答卷。
從“綠衣裳”到“金飯碗”
綠化,不只是為了好看,更是為了生計、為了未來。定西人深刻體會到,這身“綠衣裳”不僅能遮風固土,更能帶來真金白銀。
在通渭縣常家河鎮,“山楂小鎮”的名聲越來越響。這裡的水土保持示範區裏,山楂樹漫山遍野。今年1月,這裡誕生了甘肅省首單水土保持生態産品價值轉化交易,交易額高達1.1億元,成為黃河流域最大一筆。昔日的生態痛點,變成了今日的發展亮點。
綠水青山如何變成金山銀山?定西的答案是:多業態融合,讓生態價值充分涌動。
全市125萬畝經濟林果,年産值近20億元。從“靠煤取暖”到“追風逐光”,定西的能源結構深刻變革,212.5萬千瓦風電和95.5萬千瓦光電,讓新能源發電量佔比達到58%。
在渭源縣元古堆村,綠水青山吸引了八方游客,全村32家農家樂生意紅火。定西還成功將10萬畝人工林的碳匯量以1160萬元成交,相當於給每棵樹都上了“綠色保險”。
“生態也好了,老百姓的錢袋子也鼓起來了,這就是‘兩山論’的定西答案。”隴西縣林業和草原服務中心工程師楊明娟説。
藍天、碧水、凈土的協同交響
定西的“綠變”,是一場涵蓋藍天、碧水、凈土、城鄉的全局性、系統性深刻變革。
天空,從“灰蒙”到“湛藍”。通過堅決的“散亂污”企業治理和能源結構調整,“定西藍”以年均351天的超高“打卡率”成為日常,去年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高達96.2%。
河水,從“濁流”到“碧波”。定西構建起覆蓋市縣鄉村四級的“河長制”網絡,全市累計鋪設污水管網860公里,建成21座污水處理廠,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99.1%。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6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率達100%。關川河畔,白鷺翩躚,成為生態改善的最好見證。
城鄉,從“臟亂差”到“凈綠美”。定西鷺江環保電力公司將每日700噸以上的生活垃圾轉化為電能,資源化利用率達90%。在農村,“廁所、垃圾、污水、風貌、庭院”五大革命深入推進,衞生廁所覆蓋率達到80.35%,農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至65%。
綠色,是定西未來最動人的底色。
從“剛強兄弟”一棵樹的堅守,到千軍萬馬綠山巒的壯闊;從“山禿水濁”的生態傷疤,到“藍天碧水青山凈土”的生態家園;從“苦瘠甲於天下”的生存掙扎,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嬗變……定西的這場“綠色長征”,是一部人與自然從對抗走向和諧的壯麗史詩。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定西人將繼續執生態之筆,蘸奮鬥之墨,在隴中大地上,描繪一幅更加絢爛多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畫卷。
這條路,他們走得堅定、走得踏實,也必將越走越寬廣。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 通訊員 何強 焦煜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