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1-14 16:30:22 來源: 甘肅日報

祁連山下的科技小院——張掖市聯動科研單位發展特色農業

2025-11-14 16:30:22     來源: 甘肅日報
字體:
分享到:

  火紅辣椒挂枝如焰,金黃玉米壓彎秸稈,蔥翠蘆筍破土而出,綠色有機蔬菜鮮嫩欲滴。張掖市推進科技小院建設,深度聯動科研院所,推動在校大學生長期駐點,與專家聯合開展科研攻關,構建起集産業培育、技術推廣、人才培養、科技攻關於一體的産學研用合作基地,讓紅、黃、綠的田間色彩成為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鮮明注腳。

  科技串起“紅辣椒”

  深秋時節,位於張掖市高&縣南華工業園區的甘肅高&辣椒科技小院裏,整片辣椒鋪滿田間,在陽光映照下香氣襲人。“這些朝天椒經精選、剪把、色選後,再包裝運往火鍋底料生産廠家進行深加工。”高&縣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副站長、高級農藝師李娟介紹。

  眼前的豐收圖景,離不開種植戶的辛勤耕耘。秀娟專業合作社作為當地種植大戶,自種面積達2000多畝,聯合農戶種植3000多畝,總規模超5000畝。“産業年産值效益可觀,既壯大了辣椒特色産業,更帶動了農民穩定增收。”合作社負責人許秀娟説。

  歷經多年發展,甘肅高&辣椒科技小院已配套建成辣椒産學研展廳、專家科研工作室、電商工作室、培訓室等功能科室,同步建設200畝辣椒新品種試驗示範基地。通過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小院集聚專業人才18名,為周邊3個鎮、9個專業合作社的辣椒産業基地,提供種植指導、病蟲害防治、高産高效栽培等全鏈條科技服務。目前,小院試驗的辣椒新品種,預期畝産幹辣椒超500公斤,帶動農戶每畝增收1500元以上。

  玉米育種“芯密碼”

  脫粒、稱重、測量、記錄……張掖玉米科技小院裏,河西學院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劉琼和同學們正開展玉米考種工作。這裡已成為甘肅農業大學、河西學院、蘭州大學、安徽農業大學等多所省內外高校穩定的實踐教學與科研基地。

  科技小院創新探索“開放共享、協同攻關”的科研組織模式,聯合山東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甘肅農業大學等,組建跨區域玉米科技創新聯盟,打造出一支高水平、跨學科、老中青結合的穩定科研團隊,成功培育“國美808”“國美606”“河農1號”“河農2號”等一批高産優質、抗病蟲害的玉米新品種。

  “種質資源是農業的‘芯片’。小院優化科研協作流程,創造性實踐‘北育南繁西測種’模式,利用不同地域光熱資源與生態條件,顯著縮短育種周期,提升了品種測試與鑒定選擇效率。”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副教授石菁介紹,團隊廣泛蒐集國內外優異種質,深度發掘優質基因資源,已累計創制、創新並鑒定入庫種質資源6800多份。目前,協同創新聯盟已培育並通過審定新品種30多個,累計示範推廣自主選育新品種及配套技術120多萬畝,取得良好效益。

  加工增值“致富筍”

  “蘆筍的藥用價值遠遠高於營養價值,具有減肥、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等功效。”甘肅山丹蘆筍科技小院負責人李建軍介紹,蘆筍種植與加工過程需大量勞動力,從種植、管理到采收、加工,能為當地提供眾多就業崗位。

  走進科技小院的種植基地,大棚內金黃蘆筍挺拔壯實。“這些蘆筍已完成采收,目前正處於施肥管護階段。”山丹縣現代農業投資有限公司農業産業部部長劉鵬介紹。山丹縣蘆筍産業總投資9837萬元,在清泉鎮等鄉鎮打造2000畝示範基地,配套2800座鋼架大棚及水肥一體化設施,計劃3至5年帶動種植規模達1萬畝,並建設初加工車間、速凍庫及冷凍庫。今年種植1600畝蘆筍。

  山丹縣聚焦6項核心技術研究,包括有機富硒栽培、金蟬套養、微藻菌肥應用等,輻射帶動周邊産業,推進富硒農産品篩選、萬壽菊深加工、智慧農業技術應用等研究。通過與河西學院、山丹培黎職業學院等高校合作建立研究生實踐基地,每年接收10名以上研究生入駐,培訓農民200人次。

  “蘆筍種植第二年開始采收,豐産期露地蘆筍畝産可達2000至3000斤,市場價格每斤5至8元,畝收入1萬至2.4萬元;溫室大棚蘆筍畝産量1500至2000斤,由於冬季采收期價格高達20元以上,畝收入可達3萬至4萬元。收益遠超傳統農業。”李建軍介紹,今年山丹縣蘆筍訂單銷售量佔總産量的85%以上,打通了農戶與全國市場的聯結通道。

  優質果蔬“四季鮮”

  在甘肅甘州有機果蔬科技小院,大棚內西紅柿挂果飽滿,專家現場開展技術培訓。

  科技小院聚焦有機果蔬種植關鍵技術,錨定品種選育、綠色防控、土壤改良三大核心方向,為當地果蔬産業高質量發展注入科技動能。“目前已成功篩選出甘州香梨、耐寒優秀花椰菜2個適配本地的優質品種。”小院負責人閔興祥介紹,這些品種推廣後,作物抗病性提升5%、産量提高10%。

  走進標準化倉庫與冷庫,先進設備精準調控儲存環境。“通過科學保鮮,早酥梨保鮮期延長至次年春季,既降低産後損耗,更實現從‘按季賣’到‘按需投’的錯峰銷售,大幅提升産品附加值。”閔興祥説,小院還構建穩固利益聯結機制,通過技術培訓、示範帶動引導農戶參與,已帶動220戶農戶,戶均年增收2600元,實現了“科研—産業—農戶”共贏。

  而甘肅甘州蔬菜科技小院依託甘肅綠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設立,是蔬菜産業全鏈條專業科技平台。公司負責人王玲介紹:“我們引進3個羊肚菌品種,開創張掖羊肚菌種植先例,平均畝産超500公斤,帶動周邊新增種植100畝以上。”小院的1200畝示範基地集中展示新品種、新技術,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種植3000畝。“我在這裡打工七八年,一年有三四萬元收入,日子越來越紅火。”村民彭建霞邊分揀油冬菜邊説。

  目前,小院組建5人專家團隊與7人專業技術隊伍,配套科普惠農工作站、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等設施,擁有“甘綠松”註冊商標1個、實用新型專利10項、綠色産品認證5個,形成“基地示範+訂單種植+産供銷一體化”模式。(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徐俊勇)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