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青藏高原東北端的天祝縣,冬季漫長且最低氣溫可達-20℃以下。過去,燃煤取暖不僅不便、不暖,更影響着祁連山生態屏障。
改變源於系統謀劃。“十四五”以來,天祝縣按“宜電則電、宜煤則煤、宜熱則熱”原則,&&《冬季清潔取暖改造提升實施方案(2022-2024年)》,統籌推進9個重點項目,涵蓋 7項熱源清潔化改造與2項建築節能改造,構建“城鄉覆蓋、多元互補”供暖體系。
集中供熱改造以規模化、環保化為主攻方向,構建起覆蓋城區及重點鄉鎮的核心供暖網絡。
在城區,2022年開工的集中供熱環保改造工程成效顯著。項目新建全封閉煤庫、脫硫脫硝、輸煤廊等環保設施,依託城南、城北2座熱源廠的4&燃煤熱水鍋爐,通過71.6×2公里管網,覆蓋394萬平方米區域,為城區193家機關企事業單位、2.9萬餘戶居民及商鋪提供穩定熱源。2023年投用後,徹底解決了老城區供暖不均衡問題,在2025年10月的低溫天氣中,提前啟動的供熱系統經36個二次換熱站精準調控,確保了居民室溫穩定達標。
在鄉鎮,多點開花的改造項目讓暖意延伸至基層。賽什斯鎮新建換熱站,打柴溝鎮更換高效燃煤鍋爐,朵什鎮採用28&聚能態機組取代老舊燃煤鍋爐,2023年投用後均大幅提升供熱質量與環保水平。記者在朵什鎮集中供熱站看到,28&聚能態供熱機組整齊排列,站長秦明安介紹:“自2023年朵什鎮清潔供暖改造項目投入使用以來,污染物實現零排放,大氣環境質量改善了很多。”“屋裏溫度比以前燒煤爐時高了至少5度……”記者跟隨天祝縣朵什鎮煤場村村民劉自全走進他家,暖意撲面而來。截至目前,全縣2500余戶分散農戶用上空氣源熱泵、電採暖等分散供暖設備,與建築節能改造形成合力,讓民生溫度更有保障。
同時,天祝縣加快推進既有建築節能改造等工作,實施了農村住宅建築能效提升項目、農房保溫節能改造項目,完成3500戶農村住宅建築能效提升、1863戶農房保溫節能改造,並竣工投入使用。
“冬季清潔取暖改造提升是給群眾的一份‘綠色紅利’。提升改造後,不僅降低了運行成本,大氣環境質量也有了明顯改善,對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天祝縣住建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旭説。(記者王雁 鄭麗 實習生李雯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