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數字賦能擦亮民生底色
——慶陽市公共就業服務數字化改革紀實
就業是民生之本,數字化是改革之翼。作為全國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示範項目城市,慶陽市以“就在慶陽431”服務品牌為引領,將數字技術深度融入就業服務全鏈條,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成為現實,打造出可複製、可推廣的公共就業服務樣本。
數字築基
構建全域服務新格局
為突破公共就業服務均衡覆蓋的最大阻礙,慶陽市錨定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起“線上平台+線下矩陣”的全域服務網絡。線上,依託“中國算谷”核心區優勢,打造“智就慶陽”智慧就業服務體系,建成“1+8+N”超級網格化管理模型,實現就業創業、社會保障、勞動關係等人社全業務在線經辦。甘肅人社綜合服務平台與政務服務網深度融合,數據流轉高效順暢,為數字化服務提供堅實技術支撐。
線下,按照“15分鐘就業服務圈”理念,推進市、縣、鄉、村四級“就業之家”矩陣建設,建成6個縣(區)、36個鄉鎮級“就業之家”,114個各級服務站點建設加速推進。同時,計劃在天津、上海等主要務工城市設立10個駐外轉移就業工作站,已設立慶陽駐蘭州、川渝、新疆3個,輸送務工人員5.83萬人。深化與9家銀行的“社銀合作”,布設便民服務網點,讓偏遠鄉村群眾和外出務工人員在家門口、務工地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數字化服務,打通服務“最後一公里”。
數據破壁
精準匹配提升服務效能
“以前找工作靠運氣,現在除了在各個招聘會現場能夠接受工作人員的精準崗位推薦,還能線上觀看‘直播帶崗’,找到滿意的工作,利用‘如意就業’網完成網上面試,真是太省心了!”市民馬先生道出了慶陽人社數字賦能就業服務的顯著成效。
慶陽市以破除“數據孤島”為突破口,全面梳理人社系統12個領域的業務數據,打通與公安、民政、稅務等部門的信息通道,歸集戶籍信息、崗位需求、培訓記錄、電子證照等各類數據,建立起覆蓋53.31萬農村轉移勞動力、22.49萬脫貧勞動力的動態數據庫,實現187項政務數據跨部門、跨層級實時共享。
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慶陽市打造“崗位找人、人崗匹配”智能服務模式,精準識別勞動者技能短板和企業用工需求,累計為1.8萬家企業發布崗位信息43.3萬個,幫助3.2萬名勞動者實現就業。針對數字經濟、低空經濟等新賽道人才需求,動態發布87個急需緊缺職業目錄,通過訂單式、嵌入式培訓,培育數字經濟人才8122人、低空經濟人才1972人。“崗位需求+技能培訓+技能評價+就業服務”的“四位一體”全鏈條培訓模式,讓66.5%的參訓者實現“培訓即就業”,有效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
場景延伸
擦亮惠民服務新品牌
數字化改革的最終落腳點,是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慶陽市聚焦重點群體和高頻事項,推動數字化服務場景不斷延伸,讓服務更有溫度、更接地氣。
針對高校畢業生,打造“1131”實名服務體系,通過線上平台實現崗位推薦、見習對接等全周期服務,為9921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提供“一人一策”精準幫扶,&&服務率達到100%;針對農民工群體,開展直播帶崗29次,發布招聘信息1.3萬餘條;承辦全省首屆農民工返鄉創業大賽,為創業者提高水平、展示項目、推廣宣傳搭建更專業的平台;針對就業困難人員,開通線上“四送一落實”服務,幫助5348名困難群眾實現就業,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
同時,慶陽市深化“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加快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向“高效辦好一件事”迭代升級。推進退休“一件事”多部門聯審,實現社保、醫保、公積金等業務無縫對接;拓展社保卡“一卡通”應用場景,在就醫就診、交通出行、文化借閱、惠民補貼發放等10余個領域實現“一卡通用”,2024年通過社保卡發放惠民補貼23.264億元,惠及379.517萬人次;積極推進個人創業“一件事”、登記失業人員就業幫扶“一件事”、員工錄用“一件事”等落實落地。目前,群眾和企業對公共就業服務的滿意度均達95%以上,“慶陽數算師”“慶陽香包繡女”等特色勞務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
從數據不通到全域共享,從線下奔波到指尖辦結,從被動服務到主動賦能,慶陽市人社領域的數字化改革,不僅使公共就業服務效能實現質的飛躍,更讓民生底色更有溫度。下一步,隨着“中國算谷·智慧人社”應用場景的全面建成,慶陽市公共就業服務將持續深化數字賦能,讓更多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慶陽融媒記者 張靜 馮喜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