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1-13 18:56:39 來源: 平涼日報

靜寧:文博課堂進校園

2025-11-13 18:56:39     來源: 平涼日報
字體:
分享到: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11月7日,恰逢立冬節氣,靜寧縣博物館依託館藏文物資源,走進余灣鄉中心小學開展“立冬暖韻 古器藏智”科普社教活動。通過節氣講解、古器鑒賞、科學實驗與手工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帶領同學們解鎖古人禦寒取暖的科學密碼,讓傳統文化與科學知識在校園裏碰撞出趣味火花。

  活動伊始,社教老師以兩句耳熟能詳的立冬諺語切入,瞬間拉近了同學們與傳統節氣的距離。“立冬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冬季的第一個節氣,更是古人順應自然節律、安排農耕與生活的重要節點。”老師結合太陽與地球的運轉規律,通俗講解了立冬的科學內涵、氣候特徵及“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的物候響應,還分享了西晉夏侯湛《寒苦謠》中“惟立冬之初夜,天慘懔以降寒”的詩句,讓同學們在詩詞與科學中讀懂立冬的文化意義。

  “古人沒有電和暖氣,如何度過寒冬?”帶着這個問題,博物館講解員通過課件展示館藏文物,逐一揭開古代取暖“神器”的面紗。新石器時代的尖底瓶,憑藉獨特的聚火設計提升熱效率、漢代銅炭盆利用金屬導熱性實現快速升溫……每一件文物都搭配着生動的歷史背景介紹,原本陳列在博物館櫥窗裏的“老物件”,在講解中變得鮮活起來,同學們不時舉手提問,好奇地探尋古人的生活智慧。

  “為什麼古人用金屬做炭盆,卻用木材做屏風?”為解答這個疑問,社教老師帶領同學們開展“熱傳遞大比拼”實驗。老師先講解熱傳導、熱輻射的基本原理,隨後將金屬片、木塊、塑料板分別加熱,讓同學們分組觸摸感受溫度變化。“金屬片最熱,塑料板溫溫的,木塊最涼!”通過親手操作,同學們直觀理解了不同材質的導熱差異,也終於明白古人選擇取暖器具材質的科學依據。“原來文物裏藏着物理知識,太神奇了!”六年級學生王雨涵興奮地説。

  活動最後迎來手工實踐環節。社教老師向同學們介紹:“古人發現蘆葦纖維堅韌、中空隔熱,既能擋風又能透氣,常用來製作屏風、籬笆等禦寒器具。”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拿起蘆葦桿、剪刀與膠水,認真裁剪、拼接,不一會兒,一個個兼具傳統韻味與實用性的蘆葦防風小屏風便完成了。捧着自己的作品,同學們臉上滿是成就感,紛紛&&要把小屏風帶回家,向家人分享自己的收穫。

  據靜寧縣博物館負責人介紹,此次社教活動,通過“文物展示+科學探究+手工實踐”的三維模式,讓青少年近距離感受古代先民的生活智慧與科技創新。下一步,博物館將繼續挖掘館藏文物中的文化與科學元素,推出更多貼近學生生活、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科普活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校園裏煥發新活力,助力青少年在實踐中傳承文化、啟迪智慧。(記者 齊榮)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