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寒意漸濃,靈&縣新開鄉寺溝村共富産業園的蔬菜大棚內卻暖意融融、生機盎然。青翠的蘿蔔破土而出,飽滿的甘藍鋪展成壟,鮮嫩的香菜散發着清香,農戶們穿梭其間,有條不紊地進行收割、分揀、打包、裝運,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奏響了“秋延後”蔬菜搶鮮上市的增收樂章。
“今年寺溝村創新推行54座中拱棚‘打包共享’模式,聯動周邊3個村抱團發展,一起種植螺絲椒,這條‘投入少、周期短、見效快’的路子,讓村集體經濟實實在在掙到了‘真金白銀’!”正在對接蘿蔔訂單的馮家山村黨支部書記滿臉笑意地介紹。據悉,8月底完成最後一茬螺絲椒采收後,産業園搶抓時令“換茬不閒地”,及時改種41棚蘿蔔、36棚甘藍、3棚香菜,通過“一棚多收”模式大幅提升土地利用率,目前各類蔬菜陸續進入采收期,長勢喜人。
“咱這新品種蔬菜品質好,蘿蔔脆甜多汁,甘藍緊實爽口,剛上市就成了‘搶手貨’,縣城超市、牛肉麵館還有西安各大市場都紛紛下單!”新開鄉梁家莊村黨支部書記一邊協助農戶打包,一邊算起了增收賬,“每棚蘿蔔産量達5000余斤,産值1.8萬元;甘藍每棚産3000余斤,産值1萬元;香菜每棚收穫700斤左右,産值1.2萬元。按此測算,年底每個參與抱團的村集體經濟可額外增收4萬餘元!”

除了壯大村集體經濟,産業園還為周邊群眾搭建了“家門口的就業&”,累計吸納40余名村民就近務工,日常管護、采收等工作均實現“顧家掙錢兩不耽誤”,讓群眾在産業鏈上共享發展紅利。
談及未來規劃,寺溝村共富産業園負責人&&,將持續深化“村村互助、抱團發展”模式,緊盯市場需求,引進優質蔬菜品種,優化種植結構,加強種植技術培訓,進一步提升蔬菜品質與産量。同時,拓寬線上線下銷售渠道,打造本地特色蔬菜品牌,推動“棚裏珍寶”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帶動更多村集體增收、群眾致富,讓共富之路越走越寬闊。
通訊員賈芳白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