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1-12 19:11:21 來源: 張掖市融媒體中心

肅南:生態築基繪就綠色發展新圖景

2025-11-12 19:11:21     來源: 張掖市融媒體中心
字體:
分享到:

  “十四五”期間,肅南縣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錨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線,以築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為核心任務,深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通過生態修復、污染防治與制度創新協同發力,加速構建以綠色價值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深耕生態修復 厚植林草底色

  作為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域的資源主體,肅南縣聚焦生態系統整體性保護,持續夯實生態安全根基。大力實施國土綠化、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草原生態保護修復等重點生態工程,創新探索生態修復模式,不斷拓展綠色生態空間。據統計,“十四五”期間全縣累計修復退化草原超300萬畝,2024年完成草原生態修復172.72萬畝,草原植被蓋度穩定在69%以上。通過“異地借牧”等創新模式,天然草原得以休養生息,畝産草量較實施前提升20.6%。

  森林生態管護同步提質,2022-2023年公益林管護面積累計超100萬畝,森林覆蓋率穩定在10.4%,林木覆蓋率達19.06%,陸地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

  城鄉綠化與生態修復協同推進,持續推進“一廊兩帶六片區”造林綠化,2023年完成造林綠化2108畝,栽植苗木48.05萬株,新增城市綠地52.4畝,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升至41.4%,縣城“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生態格局基本形成。隨着生態持續改善,祁連山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加速恢復,雪豹、藏野驢等珍稀物種數量較2014年增長15%~20%,岩羊種群數量顯著增加,生態廊道功能逐步恢復。投資8709萬元建成的祁連山國家公園自然博物館,系統館藏1000余件動植物標本,年均接待訪客超5萬人次,成為展示當地生態保護成果的重要窗口。

  精準防治污染 持續改善環境

  緊盯“藍天、碧水、凈土”三大目標,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區域環境質量穩步提升。空氣質量穩居全省前列,2023年優良天數比例達99.1%,2024年保持在93.5%,清新空氣成為群眾最普惠的生態福祉。

  污水治理與資源循環利用成效凸顯,2023年城鄉污水處理廠實現第三方專業化託管運營,年處理污水95萬立方米,2024年再生水利用率提升至45.3%,節水型社會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全縣11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境內河流地表水水質均達到Ⅱ類以上標準要求,水質達標率100%,水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優良。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紮實推進,探索“回收+加工+再利用”閉環模式,秸稈、農膜、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均超80%,昔日的“環境包袱”變成了“增收資源”。

  健全制度機制 加速綠色轉化

  為夯實生態保護長效基礎,肅南縣持續健全綠色制度體系,構建生態保護“保障網”。2021年至2024年,全縣積極爭取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累計超過5億元,為生態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2023年,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獎資金2.68億元,覆蓋草原面積超2000萬畝,有效激發了牧民群眾的保護積極性。

  加快生態産品市場化轉化探索,2023年首批160.6萬畝林草碳匯項目完成交易資金1360萬元,2024年發放水權證2120個,明確農業、工業用水配額,推動水資源高效利用。

  全面推進祁連山國家公園及生態保護紅線內礦業權退出,2023年順利完成祁連山國家公園內11宗礦權退出工作,退出區域已全部開展植被恢復。

  築基綠色發展 彰顯肅南成效

  一系列數據與成果表明,“十四五”以來,肅南縣立足祁連山生態屏障核心區定位,以系統性思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從草原退化治理到生物多樣性恢復,從污染防治攻堅到生態制度創新,實現了生態環境質量與群眾生活水平的“雙向提升”。如今的肅南,不僅守住了祁連山的“綠水青山”,更以可複製、可推廣的“肅南經驗”,為西部地區生態脆弱區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推進”提供了生動樣本。(王生林)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