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山丹城北工業園區全面實施組織強園、招商助園、人才興園、服務暖園、創新活園“五園”建設賦能行動,通過築牢組織體系、強化鏈上招商、匯聚人才合力、優化服務供給、提升創新動能,推動園區黨建工作與發展深度融合,為園區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組織強園,築牢發展“主心骨”。結合新興領域“兩個覆蓋”集中攻堅行動,聯合縣委社會工作部、非公企業黨委對園區企業進行拉網式排查,全面掌握企業運行和黨員分佈情況。堅持應建盡建原則,採取單獨建、聯合建等方式,推動符合條件的52戶“三有”非公企業全部建立黨組織。同步精準選派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黨建指導員33名,全程指導企業黨組織規範化建設;對暫不符合條件的企業,選派駐企服務人員12名,加強&&服務,確保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聚焦煤炭採選集散、農畜産品精深加工、新能源及儲能裝備製造等産業鏈,探索建立産業鏈黨組織,充分發揮黨組織政治引領和資源整合作用,串聯産業鏈上下游企業,促進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切實破解發展瓶頸,凝聚産業發展合力,推動産業鏈整體競爭力有效提升。
招商助園,鍛造産業“新鏈條”。聚焦新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等主導産業精準繪製産業鏈招商圖譜,按圖索驥開展靶向招商,引進凱王壓密木、植物基膠囊化、牧森智能裝備製造等延鏈補鏈項目,推動産業鏈條延伸、集群發展,加快形成産業生態優勢。建立項目全周期服務機制,創新實行“縣級領導+科級幹部+黨員”包抓責任制,制定閉環管理清單,壓實責任、全程跟蹤協調解決項目落地過程中的堵點難點問題,全力推動項目早建成、早投産、早達效。今年以來,園區已落地項目35項,總投資114.22億元,至目前已完成投資27.97億元,完成省外到位資金5.22億元,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人才興園,匯聚智力“強引擎”。聯合縣委人才辦,精心策劃開展“才聚山丹·智匯園區”系列活動,建立“強工業”專家人才庫,柔性引進23名科技人才入駐,為企業開展關鍵技術攻關、産品研發升級和生産工藝指導提供了有力支撐。深化與河西學院、培黎職業學院等高校合作,累計開展專項技能培訓10余場次,培訓企業實用型人才400余名,有效提升了園區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同時,立足企業實際用工需求,會同縣人社局紮實開展“春風行動”、就業創業政策宣講等線上線下招聘服務活動,成功吸引120余名專業技術及管理人才落戶園區、服務發展。創新搭建“人才庫”微信小程序,動態匯聚各領域的72名行業專家信息,實現人才技能與企業需求的精準對接,打通了人才供需精準對接的“最後一公里”,為園區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服務暖園,優化營商“軟環境”。嚴格落實“包抓聯”和“六必訪”工作機制,組建“黨員先鋒隊”7支,主動下沉一線,精準對接企業需求,全程服務項目建設和企業發展,帶頭攻堅凱王壓密木、賓利達中藥材分揀加工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提速增效。同步打造園區便企服務大廳,設立黨員示範崗和黨員先鋒崗,常態化開展幫辦代辦、上門送政策等暖心服務,累計發放“企業&&服務卡”300余張,高效辦理企業登記註冊、用地審批、規劃許可等前期手續120余項。針對企業反映集中的項目落地、産品銷售、借貸融資等難題,分類建立問題&賬,實施銷號管理,累計協調解決各類困難62件。1—9月,園區完成地區生産總值17.02億元,同比增長7.6%;工業總産值31.16億元,同比增長7.71%;規上工業增加值10.62億元,同比增長5.36%。
創新活園,培育增長“動力源”。全面實行“管委會+公司”管理模式,通過厘清權責邊界、優化市場化運營機制,有效提升國有資産運營效率和項目建設專業能力,有效釋放園區發展潛能。實施科技領軍企業“育苗”計劃,園區黨工委牽頭,聯合科技、發改等部門,爭取科技項目資金30萬元,成功培育規上企業2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家,推動天澤農牧、中駝駝奶等23家重點企業實施技術改造與轉型升級。依託花草灘循環經濟産業區資源優勢,加快推進煤化工産業園的申報進程,完善路網、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與産業配套,增強産業承載能力。建成園區企業“技術創新需求庫”,深化校企合作,有效推動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為産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創新活力。(宋加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