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涇川,登上官山林場,遠山如黛,層林盡染,金黃與翠綠交織出厚重的生態底色。近年來,涇川縣錨定“綠色興縣”戰略,持續推進林果業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産業發展互促共贏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生態築基,讓綠色名片更“靚”
綠色,是涇川人引以為傲的資本,更是持之以恒堅守的初心。多年來,涇川縣始終將生態建設置於發展的重要位置,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
“十四五”以來,涇川以隴中地區生態保護與修復、六盤山綜合治理等重點項目為牽引,掀起一輪又一輪植綠、護綠、興綠熱潮。累計完成退化林修復14.67萬畝、人工造林6.6萬畝、封山育林2.83萬畝;建成義務植樹基地9處,創建省級森林小鎮4個,延伸綠色通道454公里……這些汗水的結晶,最終匯聚成全縣森林覆蓋率47.25%的閃亮成就。
“我們篤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系統治理、科學造林。”涇川縣林草局局長呂俊英介紹,“林長制的全面推行,真正壓實了各級責任,實現了山有人管、林有人護、責有人擔。”
産業富民,讓群眾錢包更“鼓”
當秋色染透涇川的垣峁,果園裏、田間路旁一派熱火朝天。一車車紅艷艷的蘋果堆成小山,映紅了果農的笑臉。分揀、裝箱、過秤、裝車……外地客商的貨車排成長龍,空氣中瀰漫着濃郁的果香。
在高平鎮的果園裏,果農王懷貴滿臉喜悅:“今年行情特別好,10畝果園毛收入突破20萬元!”這“甜頭”源於現代栽培模式帶來的變革。矮化密植、立架滴灌等技術的推廣,提升了果品品質,讓管理更省力、效益更可觀。
涇川縣全力以赴打好林果業轉型升級“持久戰”,累計實施相關項目52項,完成投資43億元。目前,全縣蘋果面積穩定在18.2萬畝,其中矮化密植園達1.75萬畝,配套立架滴灌1.3萬畝。科技賦能讓今年蘋果價格創下近五年新高,預計全縣果品總産量28萬噸,總收入22.4億元,果農人均收入1.85萬元,果品收入佔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3%。
創新驅動,讓産業鏈條更“長”
要讓“綠水青山”底色更足,“金山銀山”成色更亮,離不開創新驅動與産業鏈延伸。
今年以來,涇川縣在精深加工領域連續落子:成功盤活運營恒興果汁廠,建成年産2萬噸蘋果清汁生産線;引進甘肅樂果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年産1000噸優質果脯生産線。這些項目有效打通産業堵點,推動涇川林果業從以鮮銷為主邁向全産業鏈協同發展新階段。
在補齊加工短板的同時,涇川縣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産業發展注入源頭活水。作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整縣試點,涇川深化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累計頒發林權不動産登記證1.3萬本、林權收益權證5700本。這一紙“身份證”,有效盤活了沉睡的林業資源,激發了林農內生動力。
林下經濟隨之蓬勃發展。藏香豬、生態土雞養殖示範點不斷涌現,林下養蜂規模突破2000箱,一批新型經營主體茁壯成長,逐步形成“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多元發展格局。
涇川縣沐錦源合作社負責人劉勇宏深切感受:“林改明確了我們的權益,讓大家放心投入。現在合作社年出欄藏香豬800多頭,帶動50多戶農戶參與,林下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寬。”
從“綠起來”到“富起來”,從“生態美”到“産業興”,涇川林果業正以堅實步伐,書寫着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生動篇章。(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田麗媛 通訊員 褚翊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