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在網格掌握、服務在網格開展、問題在網格解決、矛盾在網格化解……環縣以黨建為引領、以網格為抓手、以服務為導向,落實“12345”工作法,創新推行“黨建引領+網格管理+精準服務”工作模式,讓網格員化身基層治理的多面手,以網格“小服務”換取群眾“大滿意”,不斷織密社區善治之網,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變“單打獨鬥”為“系統重構”,完善治理格局
“每天入戶至少兩小時,了解居民的所需所求,幫他們解決困難,是我日常的工作。”近期天氣變冷,環縣環州北路社區網格員許濤經常深入困難家庭、孤寡老人家中進行走訪,和老人一起拉家常,詢問老人的身體和生活狀況,叮囑他們多穿衣物,注意用水、用電、用煤安全等,為他們帶來切切實實的“溫暖”。

面對人口居住分散且流動性大,人員結構複雜,各類民生問題和矛盾糾紛較多等特點,環縣推行的“黨建+網格+服務”工作模式,將1260人的黨員治理先鋒隊編入399個治理網格,詳細摸清網格內住戶情況,針對老、弱、病、殘和孤寡等特殊人群分類建立&賬,針對性開展服務,形成了黨員引導、群眾參與、網格員督促的治理高地。
同時,為持續優化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機制,全縣按照每個網格覆蓋300—500戶的標準建立16個綜合網格,以村民小組為基礎劃分251個農村網格,商圈、學校、醫院等單獨設置專屬網格,及時調整管理幅度不合理的網格及黨組織,形成“一網運行、多格合一”的網格化基層治理架構。積極吸納物業、業委會黨員進入網格黨組織,加強“三新”群體等黨組織建設,定期開展黨建共建活動,引導黨員投身社區網格治理,推動網格治理與物業管理、社區服務深度融合。
變“零散施策”為“全面賦能”,夯實治理根基
“一次小區內突然停電,我被困電梯中非常着急,網格員小趙看到群內消息後,第一時間&&物業和電梯維修人員,及時幫我脫離困境,真的非常感激。”多年前的一場意外導致左腿嚴重受傷的常玉任告訴記者,自從樓棟有了網格員後,隔三差五就會登門看望他,幫他解決了很多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一個個網格作為堅實可靠的“塊”,構成了社會治理中最基礎、最緊密的單元,成為感知風險、服務群眾的第一前哨。依託網格治理體系,環縣將矛盾調解關口前移、重心下沉,織密前端感知與多元化解網絡。
網格員發揮“人熟、地熟、情況熟”優勢,建立常態化“一日雙巡”與重點時段“加強巡”機制,主動深入樓棟、家庭,通過“拉家常”式走訪,敏銳捕捉鄰里糾紛、家庭矛盾、物業爭議等各類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網格內設立“紅色調解角”,由網格黨支部書記牽頭,吸納威望高、懂法律、善調解的老黨員、退休法官、律師、社區民警、物業代表等組成“網格員+陽光調解室+律師”調解隊伍,對排查出的矛盾第一時間響應,組織力量上門調解,形成“網格首調、社區聯調、部門共調”的閉環鏈條。
今年以來,網格內成功調解各類矛盾糾紛1558起,調解成功率達95%,有效防止了矛盾升級外溢,排查上報各類安全隱患600多處,遏制了安全事故發生。“這樣做打破了治理主體間的壁壘,讓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被廣泛調動,讓社區治理既充滿活力又井然有序,讓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思想同心、行動同頻的治理合力。”環縣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韓志發説道。
變“服務對象”為“治理力量”,提升治理效能
“小區裏的垃圾清運不及時,網格員上報後,社區工作者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物業隨即安排車輛清運,我們居民也自發參與進來。”家住富潤小康小區的居民韓生峰説:“以前總覺得志願服務是別人的事。現在發現,類似今天這種搭把手的小事也算志願服務,也能參與小區環境清潔。”

環縣堅持把服務居民、造福居民作為網格化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服務資源精準投送到網格,着力解決居民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接收居民諮詢、求助、建議,並定期召開“小板凳議事會”、“涼亭懇談會”,面對面傾聽居民心聲。
整合社區工作者、下沉幹部、雙報到黨員、社會組織、社區志願者等多方力量,組建網格“紅色服務團”,圍繞居民高頻需求,提供“訂單式”服務。如:針對老年群體,開展衞生清掃、精神慰藉等“為老”服務;針對青少年,提供課後託管、暑期普法課堂等“為小”服務;針對失業人員,鏈結資源提供技能培訓、崗位推介;針對特殊困難群體,落實“一對一”結對幫扶。同時,推動文明家庭、最美鄰里等評選,通過樹立典型、宣傳先進,引導居民弘揚傳統美德,促進自治、法治、德治有機融合,讓社區網格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堅實港灣。真正實現“民情在家門口感知、民需在家門口回應、民力在家門口聚合”。

服務無小事,實事暖民心。環縣以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為核心,立足“小網格”服務“大民生”,充分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推動資源在網格聚集、力量在網格下沉、問題在網格解決、服務在網格延伸,有效激活了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顯著提升了社區治理效能和服務溫度。“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模式,不斷健全完善體制機制,拓展服務內涵,提升治理精細化、智慧化水平,努力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共同體,讓基層治理的‘最後一公里’真正成為服務群眾的‘最美零距離’。”(記者:喬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