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會寧縣始終錨定“特色興農”主線,以“牛羊菜果薯藥糧種”八大特色優勢産業體系為骨架,通過合作社引領、科技賦能、農文旅融合等多元路徑,走出了一條“産業興、百姓富、鄉村美”的振興之路。
頭寨子鎮依託本地資源深耕蘋果産業,經過多年發展,甘肅甘富果業集團有限公司在果種挑選、果樹培育和管理、土壤改良、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下功夫,將蘋果産業打造成富民産業。
走進頭寨子鎮蘋果基地,紅彤彤的蘋果綴滿枝頭,就像一個個紅燈籠。風一吹,果香撲鼻而來,果農們忙着採摘裝筐,歡聲笑語在果林裏回蕩。
甘肅甘富果業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蘋果種植、加工、銷售、新品種苗木培育為一體的企業。近年來,公司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在會寧縣頭寨子鎮、河畔鎮等鄉鎮流轉土地2000余畝。“我們公司共有兩個蘋果種植基地,今年預計産量可達1000噸。”甘肅甘富果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龍告訴記者。
在發展過程中,該公司打破傳統發展思路,結合不同蘋果上市時間差、品種差異化等特點,積極培育早熟、晚熟等各類蘋果品種,實現蘋果錯峰上市,不僅為企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更有效推動了當地蘋果産業提質增效。張龍介紹:“我們果園主要有三個品種,早熟品種是從新西蘭引進的‘嘎啦蘋果’,目前已經銷售完畢,當前採摘的是晚熟的富士,還有一個品種是‘維納斯黃金’。”
多年來,甘肅甘富果業集團有限公司堅持加強品牌建設,不斷改進種植技術,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了蘋果品質和市場競爭力,讓蘋果産業釋放出更大的經濟效益。據了解,該公司成功帶動周邊1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同發展,幫扶120戶異地搬遷戶、295戶貧困戶脫貧。今年更是為1000人解決了就業崗位,用實際行動書寫着産業富民的擔當。
會寧縣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交匯地帶,土層深厚,光照充足,讓小雜糧深深扎根於此。曾經,糜子、穀子等農作物還處於散種薄收的狀態;如今,已規模化種植“金豆豆”,奏響了小雜糧産業發展的“新樂章”。
“今年我們種了穀子、糜子、蕎麥、莜麥等多個品種的雜糧,面積達到三四千畝,預計能收穫450噸左右的糧食。”會寧縣祥澤小雜糧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華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這正是會寧小雜糧産業從“零散種植”邁向“集群發展”的生動縮影。
在合作社生産車間,記者看到,穀子變成了精裝谷米,蕎麥加工成了細膩麵粉,包裝精美的禮品盒搭乘貨運車送往全國各地。曾經,小雜糧作為原糧直接流通,如今通過品質升級,成了更受市場青睞的優質産品。王華告訴記者:“目前我們的産品主要以線下銷售為主,線上銷售佔比40%;線下最主要對接一些省內外超市,總體來説銷售前景還是很好的。”
值得一提的是,會寧縣祥澤小雜糧農民專業合作社創新採取“科研單位+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將傳統的手工種植改為現代化的機械種植模式,依託甘肅省農科院、甘肅省農業大學食品研究所等科研單位的技術支持,合作社實現了種子研發、試驗示範種植、食品深加工、産品銷售的一體化發展,建成了具有優勢特色的綠色小雜糧現代化種植基地。
豐收的意義不僅在於産量的提升,更在於合作社對周邊農戶的有力帶動。小雜糧産業在推動規模化種植的同時,也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多元化的收入渠道。“我們跟全縣的10多個鄉鎮2000多戶農戶簽訂了訂單種植合同,每年12月份就上門收購,讓農戶們沒有後顧之憂。”王華&&,下一步要擴大種植規模,引進更多高附加值的小雜糧品種,延伸産業鏈。還要繼續打造品牌,帶領更多的鄉親們一起把小雜糧做成真正致富的大産業!
作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引擎,會寧縣特色産業發展成效顯著。目前,全縣小雜糧種植面積達13.37萬畝,蘋果種植面積2.6萬畝。(記者 張萍 米英隆)
